观海评说 | 幽默诙谐下的社会沉思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评论员 鞠培霞

以现实题材、小人物视角为切入点,展示 “正当防卫”背后的公理人情,这就是大年初一开始上映的《第二十条》。

1

《第二十条》讲述了一位名叫韩明的检察官,人到中年,本想赶上职业生涯的末班车,但却卷入了一起分歧巨大的案件。面对着固执己见的检察官吕正方,韩明从最初的不解和退缩,到最后与他一起承受压力,将嫌疑人的故意伤害转化为正当防卫,以实现公平正义。

实际上,究竟如何界定互殴与正当防卫的边界、对于见义勇为的人,如何才能确保他们不成为“原告”……类似《第二十条》中的案件,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而现实中的类似情况也是这一影片的创作灵感,据了解,《第二十条》的剧版灵感就来源于2018年昆山反杀案。只不过,《二十条》以喜剧的方式探讨与正当防卫相关的主题,既能让观众享受艺术,又能让大众在轻松观看喜剧的同时了解正当防卫,起到科普和警醒的作用。

实际上,吸引很多人去看电影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当初片方发布全新预告及海报上提到的那句话:“当你的家人受到伤害,你会怎么做”。毕竟,很多时候,“正当防卫”一次不仅学术,而且沉重。面对具体的事情,很多专门学法律的人都不见得能够厘清正当防卫和互殴的边界。《第二十条》从身边事、身边人出发,设计的也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很容易便引起了观影者的共鸣。看电影时,看到几个人恐吓自己同学,身后有两位看起来应该是学生的观众,发出了感同身受的慨叹。

2

当然,艺术来源于生活,必定也要高于生活,比如校园霸凌的话题,这个话题之前被周冬雨与易烊千玺饰演的电影《少年的你》搬上荧幕,也被大家所熟知。《第二十一条》则从某一天,检察官韩明的儿子韩雨辰看到有几个同学在厕所对一个一丝不挂的男孩进行恐吓与玩弄,看不顺眼的他,上前为被霸凌的小同学打抱不平,一拳把欺凌人的鼻梁骨打骨折了。

孩子们在校园里打架的场景生活中,比较常见,但影片设置的人物关系让韩雨辰打架事件上升到恶劣的等级,因为被打的人是校领导的儿子。这样,故事立马热闹了起来。校领导班子全员都要处理打人者,校主任出面与韩父韩母在警察局对峙,谁也不服。关键是,打人者韩雨辰的父亲身份还是检察官,本以为应该为儿子伸张正义。可得知那个孩子是校领导的儿子后,事件忽然反转,没想到夫妻俩为儿子的学业,竟然选择了主动道歉。事情未完,韩雨辰还因此受到了霸凌者的欺负,但他们这次很会拿捏分寸,是介于恐吓与教训之间。这样带着轻伤的儿子回家,母亲心疼,父亲调查,得知是四个坏小子打的后,没成想收到了父亲的调侃,四个人打这么轻?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对自己原来朴素的公平正义追求与情与法的困境,《第二十条》通过一名检察官的角色,将这些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感受融入到了嬉笑怒骂的市井乡情中,进而展现案件背后的生活百态,探寻法律的真正意义。可以说,“正当防卫”这个沉重的话题,通过那些出乎意料的台词构思,让大家在捧腹大笑同时也不免会沉思:如果是我,我该怎么办? 

3

不仅校园暴力,电影中,还有个案情也让人感触颇深:在公交车上,有两名暴徒对一个女孩进行了欺凌。公交车司机无法再忍受,愤怒地将车停下,在混战中不小心刺伤了其中一个人,导致他不幸去世。歹徒的家属高举横幅为死者“讨回公道”,但伸出援手的司机却身着囚服,被关进了牢房。这个案情设置的有点过于夸张,毕竟,现在是法治社会,这种事公交司机完全可以报警处理。

实际上,《第二十条》是对各种角色人物发出的一次心灵问答: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只要敢于站出来,也能点亮正义的火光;法律工作者应该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比如法官不应该只是一个执法的人,而应该是一个维护法治的人。法律工作者的职责是维护社会公正,保证每个人依法享有同等的权利。再进一步说,法律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学过法律的人都知道,法律是社会运行的最后一道防线,法律是保卫民众的最基本的屏障。法治社会不仅是对法律的赞美,更有对法律的信仰和追求,每个人都有义务弘扬这种法治精神。

面对本身已经很沉重的社会议题,《第二十条》)采用幽默和诙谐的方式,来缓和沉重的氛围,用喜剧来解构,没有选择大片惯有的歌舞升平,而是在春节这个特殊时刻,选择用一个思辨的视角,去探讨一个看似枯燥的话题。妥妥一部“新现实主义”的法制喜剧片,在情与法的较量下,在事业和家庭的平衡间,给公平和正义一个说法,探寻大家对公平正义最朴素的情感期待,让大家有话可以讲,有理可以说,在春节阖家团圆之际共同守护每一个家,温暖你我他。

责任编辑/王学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