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微观|让非遗传承热辣滚烫

胶东花饽饽走红网络、广兴里上新非遗数字光影实景演出、非遗年货市集多点开花……春节期间,青岛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活动为新春增添了氛围感,也让我们见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时代的文化之约。

青岛非遗文化的“滚烫”,不仅得益于“春节”这个载体的到来,更是非遗传承的厚积薄发。目前,青岛有崂山民间故事、胶州秧歌、茂腔、鲁绣等16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有74个省级非遗项目、207个市级非遗项目,非遗文化氛围在这座城市中愈发浓厚。

非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保持其原生状态的同时实现市场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如今,智能化时代的到来重塑着人们的生活和审美,非遗传承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非遗文化才能在技术发展的洪流中生生不息。

技术进步为非遗产品的创新发展和市场推广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例如,胶东花饽饽在社交媒体走红,扩大了非遗文化的影响力,还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为非遗文化打开了市场;广兴里非遗数字光影实景演出立足大鲍岛历史故事,融合剪纸、鱼灯、冰糖葫芦等非遗文化,以光影、动画、互动、沉浸、大型装置等现代技术,让非遗文化走进了千家万户,实现了传承与发展的有机结合。这样一来,既能保留非遗文化的传统韵味,又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在寻求产品创新的同时,非遗传承也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生态体系。非遗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是其重要的时代价值。在湖北,非遗从业者们推陈出新,将喷香老腊肉、时尚新竹编等土家非遗特产打造成市场黑马,满足了游客时尚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提升了非遗的自我造血功能,也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客观体现。

不过,如果过度追求商业化和娱乐化,非遗的文化内核可能会被忽视。面对新时代的挑战,非遗从业者要保持警惕,不忘初心,防止因过度关注经济效益,忽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如此,非遗文化才能“活”在当下,一直热辣滚烫。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