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用科技创新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引擎”,青岛正探索着更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

2024年全市科技工作会议现场。
2月23日,青岛召开2024年全市科技工作会议。会议明确了今年全市的科技工作的发展目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1%以上,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达10家以上、省重点实验室30家以上、市重点实验室300家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7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突破9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0000家,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67%左右。
2023年,青岛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稳居全国科技创新“第一方阵”。蓄力前行,青岛正加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补短板、锻长板、增新板,以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培育新动能,提升科技创新成果向重大场景转化效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澎湃动能。
补短板
谋发展,首先要放在更大的坐标系中自我审视,才能看到不足、补齐短板。
先看科技企业这个创新主体。去年,青岛科技型中小企业超93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近8000家。在省内,青岛这两个群体规模都属领先;但与前排副省级城市相比,差距仍然存在。从高企数量来看,深圳2.47万家、杭州1.5万家、武汉1.45万家、广州1.3万家、成都1.3万家;从“科小”数量来看,深圳2.33万家、南京2.3万家、广州2.1万家、西安1.5万家、武汉1.25万家。因此,青岛将开展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一方面,完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体系,从数量上壮大科技企业队伍;另一方面,采取“线上+线下”方式,推动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增强研发能力,争取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100%,让全国首创的“云端研发”模式帮助更多企业实现转型升级、降本增效,从质量上提高发展水平。再看科技成果转化。去年,青岛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大幅增长、超过630亿元,但对标西安、武汉、深圳、南京等城市,仍在拼命追赶的路上。青岛提出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突破行动,促进“硕果计划”落地、见效。支持领军企业、专业机构建设概念验证平台和中试服务基地,提升技术成果成熟度,让更多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快应用、快落地、快转化;突出市场导向、需求牵引,畅通“企业出题、院所解题”合作渠道,全年促成高质量科技成果项目落地转化不少于100项。还有科技研发投入方面,青岛去年的成绩是超400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2.79%,但在全国副省级城市排名第九,需要进一步加力。对此,今年青岛将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出台全社会研发投入专项行动方案,建立研发导向激励机制,引导和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开展研发活动;对研发经费支出前100强企业或营业收入前100强企业实行“一对一”服务,对无研发经费支出或强度较低的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点对点”指导。直面差距,青岛正通过补齐短板增强发展信心、凝聚发展合力,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锻长板
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龙头城市和国家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青岛具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其中,海洋科研优势是青岛科技创新发展的最大亮点。
青岛汇聚了众多国内一流海洋科教机构,集中了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和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是名副其实的海洋科技城。今年,青岛将拉长长板,开展海洋科技创新筑峰行动,进一步提升海洋科技的“显示度”:强化海洋创新策源能力,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构建以全国、省、市重点实验室为支撑,梯次布局、特色鲜明的海洋领域实验室体系,提升海洋基础科研和应用开发水平;推动海洋产业科技创新,聚焦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海洋新材料、海水淡化等重点领域以及海洋物联网、深海矿产勘探开发、海洋碳汇等前沿领域,部署近30项海洋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项目;重点推进山东省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山东省船舶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和青岛市海洋监测装备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启动筹建山东省海洋生物资源高效利用创新创业共同体,为海洋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打开“通路”。此外,青岛产业“底盘”雄厚,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中的39个,以及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正在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这正是青岛以科技创新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开展创新链产业链融合行动的最大底气。赋能转型传统产业,青岛要以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聚焦能源等亟待转型升级的重点产业、传统产业,布局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科技项目。同时,面向化工、纺织、食品、机械、绿色低碳、数字化转型等方向,组织科技攻关与应用示范,解决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
增新板
当前,青岛正与国电投中央研究院合作,加快打造钙钛矿叠层电池制备与小试产线,抢占技术制高点;与大唐可再生能源研究院合作,联合龙芯中科,建设新型工控芯片与工业软件联合实验室,提升能源领域自主可控能力。这些都是青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抢抓产业发展风口的真实写照。
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牵引着未来产业提速发展,青岛只有前瞻谋划未来产业,才能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增添新的发展长板。今年,青岛更注重实施未来产业培育专项,提出要布局至少20项前沿技术攻关项目。抓好基因与细胞、海洋物联网等未来产业链,攻关基因检测、基因细胞治疗等技术,壮大基因细胞诊疗产业集群,加快低轨卫星海洋物联网等项目落地。同时,进一步完善自然科学基金体系,计划安排120个青年项目、80个原创探索项目和10个重点项目,探索社会力量设立联合基金,实施“订单式”研发服务,强化基础性、前沿性和战略性技术储备。新质生产力、新型工业化这两个高频“热词”,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新”,这个“新”就是要抓科技创新。以新型工业化为例,相较于传统工业化,其最显著不同在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这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核心特征,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义。今年,青岛将围绕十大新兴产业链强化科技赋能,持续实施“强链计划”,瞄准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钙钛矿等战略领域组织近30项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示范项目,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高地。认清大势、把握大局,青岛正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切实将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更多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欢迎发送邮件至qbguanxiangsh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