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天5站,书记市长带队赴京走访精准招商

图片

有态度的思想者
全力以赴抓招商,乘势而上开新局。全市高水平开放暨高质量招商引资大会刚结束一天,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走出去”,加强资源对接、深化战略合作
3月1日至2日,市委书记曾赞荣,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带领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在北京走访了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企业,并到海淀区考察,对接洽谈合作事宜。
“拼经济”首先是“拼招商”“拼项目”。梳理一天半的行程,中核集团、国药集团都是实体经济领域的大型央企,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代表的金融资本是实体经济发展“源头活水”,而海淀区毫无疑问是科技创新领域的“顶流”。走访期间,青岛市政府分别与海淀区政府、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医药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相信随着合作的深入,一定会为青岛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01



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青岛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
青岛产业基础深厚、工业门类齐全,涵盖41个工业大类中的39个,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曾创造过“上青天”的辉煌,培育出的“五朵金花”驰名中外。如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青岛正以更大力度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此次走访,正是紧紧围绕青岛的制造业优势和发展方向展开。
中核集团是我国核科技工业的国家队和主力军,拥有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青岛与中核集团有着密切的联系。2020年6月9日,中核青岛科技园(一期)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启用。该园区由中核集团投资建设,建有核设施检维修技术研发中心、核设施延寿及退役技术重点实验室、检维修数字化中心和技能等级认定中心。
图片

中核青岛科技园(一期)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启用。


2020年9月,中核集团所属成员单位中核汇能有限公司与即墨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借助中核集团在新能源领域的产业优势,双方加强海上风电、农光互补等项目合作,助力青岛实现“双碳”目标。这正符合青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方向。市委、市政府印发的《青岛市碳达峰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新能源,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突破发展海上光伏,积极稳妥推进海上风电,培育壮大氢能产业。
在中国核工业集团,双方在座谈交流时表示,共同推进在青合作园区和项目建设,深化新能源开发合作,持续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国药集团是我国最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健康产业集团之一,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是青岛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双方拥有广阔的合作空间,更有深厚的合作基础。国药集团已经在青岛投资布局了国药科技城、青岛国药生命港、康养医养中心等项目。
图片
国药集团展厅一角。
2月27日,市委主要领导到国药科技城项目调研,希望双方共同推动医药健康产业集群化发展。该项目也实现了拿地类产业项目当年签约、当年拿地、当年开工、当年封顶,聚力打造高端现代化医疗产业基地。相隔数日,再到国药集团走访,双方还将在医药商业、大健康、医养康养等领域积极开展更加广阔的合作。
瞄准大型央企,青岛期待在加快推进现有合作项目的同时,进一步深化拓展合作,塑造产业集群发展优势。

02



金融“活水”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青岛拥有全国唯一以财富管理为主题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金融业发展势头良好。在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青岛居全球第32位。
青岛始终高度重视金融业的发展。2月5日,金融机构助力青岛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召开,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有效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撑。不久前召开的全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更是把现代金融放在持续加力、不断突破的10个现代服务业领域第一位进行部署。此次走访,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是重要两站。
中国银行是我国持续经营时间最久,综合化、全球化程度最高的银行,这些强大优势与青岛外向型经济的特点“不谋而合”。拥有上合示范区、青岛自贸片区等高能级开放平台,青岛正着力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全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截至2023年末,青岛中行累计为70余家上合示范区企业核定授信额度超过50亿元,为超过110家自贸区企业核定授信额度近240亿元。

图片

上合示范区管委会大楼。

中国工商银行依靠工商信贷起家,始终与小微企业风雨同舟、携手共进。青岛有超过70万家民营中小企业,普惠金融服务是助力他们蓬勃发展的关键工具。青岛工行把普惠金融服务作为全行经营的重中之重,截至2023年末,青岛工行普惠贷款客户超1.6万户,服务小微制造业企业近1500家、增速超20%,个体工商户超7000户、增速超50%。
通过走访两家银行,青岛希望全面深化金融领域合作,继续加大金融对青岛实体经济、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金融“活水”。

03



资源对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海淀区作为首都功能的重要承载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科创能力强劲、现代产业发达、文化氛围浓厚,是全国最富魅力、最具活力与创新精神的地区之一。其三次产业结构接近于纽约和东京,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经济总量47.7%。在科教文化方面,海淀区则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37所高校。
此次在京走访,海淀区是重要一站。除了两地政府间的座谈交流,在海淀区的两个考察点值得关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和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图片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关村奇迹般崛起,完成了由“电子一条街”到“新技术开发试验区”,再到如今“科技创新中心”的转型,集聚了百度、小米、联想、字节跳动等一批知名科技企业。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科技部指导建立的国家首个综合类技术创新中心,也是“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三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之一。目前已累计实施项目241项,约50%为世界首创或领先,培育硬科技企业118家,培养研究生约400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青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科技创新领域也形成了一些优势和特点。比如,海洋科技创新特色鲜明,企业创新优势比较突出,科技成果产业化空间较大,科技创新环境不断完善等。
两地深化交流对接,各有优势和特点,互补性很强、合作潜力大。青岛期待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与海淀区携手提升产业链协同配套水平,实现资源对接、互利共赢。
以开放谋发展,以合作创未来。只要坚持把扩大开放和招商引资摆在突出位置,牢固树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鲜明导向,青岛一定会不断塑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青岛新篇章”。

作者 |  薛华飞   编辑 | Raesie

图片


往期精彩内容正在开发,欢迎关注!
如果您有意见建议,
欢迎发送邮件至qbguanxiangshan@163.com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