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 | 以新提质,打造科创策源地的山东策



在青岛,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成功下线;在威海,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正平稳地运行着;在烟台,海阳附近海域的东方航天港——我国第一个海上发射母港,“引力一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一系列“卡脖子”关键技术不断突破,是山东在“以新提质”道路奋力前行的缩影。 “新”就是“创新”,“质”就是高质量发展,“以新提质”的壮丽图景已在齐鲁大地徐徐展开。

2023年,山东省新认定制造业领航培育企业106家、单项冠军352家、专精特新4589家、瞪羚654家、独角兽3家。山东工业经济、数字经济加力提速,雁阵形集群规模超过9.2万亿元。

这些科技创新领域的“星辰大海”,正在助力山东成为新的科创策源高地。未来,山东应继续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以新提质”促进创新策源能力稳步提升。

“以新提质”要打好“主动仗”,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2024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将“抓实抓好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列为今年的12项重点任务之首,并提出“加快打造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等举措。一系列部署充分彰显了山东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信心和决心。“以新提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创新产业思维。新与旧之界、虚与实之分……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这些概念不再是孤立的标签,“交融共舞”成为了产业生长的新逻辑。山东促进新兴产业融合,加强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正是这种思维的体现——在培育新兴产业上持续加力,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七大重点产业;在布局未来产业上持续加力,重点瞄准元宇宙、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未来网络等七大未来产业。山东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布局创新链、培育产业链,锻长板、补短板,不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引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以新提质”要唱好“主角戏”,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企业的头雁引领作用。在山东,省级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主要由企业牵头,比例高达90%以上。山东此前出台国各项政策措施为企业创新保驾护航:2023年5月,省政府印发《关于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暨2023年“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政策清单(第三批)》,出台一系列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全方位、全链条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让企业充分享受优越的制度供给。一头抓创新,一头促转化,山东也正快马加鞭地着力搭建科创孵化园等创新平台,到2025年,山东要培育150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50家省制造业创新中心,“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达到2150家。有为政府才能催生有效市场,山东坚持顶层谋划、合力攻坚,做好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总体部署,厚植科技创新的沃土,助推企业步入“快车道”,要落实惠企政策,破除“隐性壁垒”,打通企业在创新创业中遇到的堵点、卡点,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科技创新企业集聚。

“以新提质”要建好“人才链”,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山东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今年2月印发的《关于聚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的意见》指出,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深入实施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新引育产业亟需领军人才170人左右,培育人才引领型企业15家。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山东聚焦加快构建具有山东特色的人才集聚格局,做到“一个格局牵引、三个行动支撑”,实施一流人才队伍建设行动、一流人才载体平台打造行动、一流人才生态塑造行动,构建人才集聚“强磁场”。

“以新提质”,做强科技创新“策源地” ,山东正一路奋进……(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于欣冉)

责任编辑:王逸群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