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丨大项目接连落地,青岛新能源产业赛道持续升级

近日,海尔旗下纳晖新能源与青岛蓝谷管理局举行签约仪式,双方共建集“研、产、供、销、展”为一体的综合园区,布局分布式光伏、用户侧储能、智慧能源控制器三大产业和智慧能源管理平台,打造全球引领的新能源产业互联网生态园。

青岛蓝谷是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而海尔作为青岛本土的领军企业,选择在此地加大新能源产业的投入力度,值得期待。据悉,该生态园还将争创两所国家级实验室——新能源数智创新实验室和新能源技术研发实验室。项目计划投产后三年内营业收入过百亿元、产值超45亿元。

在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大背景下,青岛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产业基础,在新能源赛道上率先发力,已经初步形成了完善的清洁能源供给体系,以及风电、光伏、储能、氢能等新能源产业链条。

然而,随着新能源行业的产能迅速扩张,只有优质项目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得稳。同时行业也出现了流液电池、工商业储能、大容量电池等新的趋势,城市对新能源产业的布局也到了从有没有到优不优的新阶段。

在青岛,一批新的重大项目接连落地,一批极具代表性的项目逐渐成势,青岛的新能源产业图谱持续升级中。

1

近年来,青岛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带来了动力电池、充电网络、储能、氢能等产业链的落地升级。

围绕动力电池,青岛目前已落地国轩电池、力神新能源等头部项目。去年9月,国内另一家头部企业宁德时代分别与山东高速集团、山东省港口集团签约。其中,宁德时代与山东港口集团将围绕绿电制造、光伏储能、电动船舶、重卡换电等新能源领域展开深入合作,这意味着宁德时代或将在青岛有新的布局。

此外,还有多个新能源领域的大项目将在今年重点推进。

山东省政府公布的2024年省重大项目名单中,总投资约130亿元的鹏辉能源储能电池项目和总投资52.6亿元的上合双碳经济产业创新中心项目在列。

这两个项目不仅都是投资50亿元以上的大块头,而且代表了城阳区、上合示范区两个新型储能产业链的聚集区。

位于胶州的上合双碳经济产业创新中心项目已于1月份开工建设。项目主要开展低碳产业技术研究和集成攻关,产品涉及氢能源、光伏等新能源装备,以及储能设施的研发制造。

目前,上合新区已经有能蜂电气智慧储能国际创新产业园、上合特来电虚拟电厂总部基地两大项目。其中能蜂电气居全国用户侧储能细分行业首位,其主要产品分布式智慧储能设备创“六项全球第一”。特来电充电终端数量约占全国40%,成为国内最大的充电服务微网运营商,其“光储充放检一体化”产品体系正有序推进全球布局。园区联动,叠加上合示范区的平台优势,将更大程度释放园区的聚集效应,引导储能产业主体加速聚合。

作为青岛市储能产业首个引进的百亿级项目,鹏辉储能电池项目一期项目被写入了2024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项目将以锂离子电化学储能电池、储能系统集成及关键核心部件研发制造为重点。

鹏辉储能电池项目所在的城阳区,一批储能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总投资10亿元的锐嘉科移动智地·青岛新能源项目围绕储能产业链加快建设,预计2024年12月竣工;作为青岛市退役动力锂离子电池低碳绿色循环示范项目,北辰循环新能源产业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于2023年6月主体封顶,达产后将满足青岛市退役动力电池环保处理需求……随着头部项目的落地,将进一步促进上下游产业链延伸,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2

在青岛,氢能与储能也被列为重点发展的十大新兴产业链之一。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发布的《青岛市新型储能发展规划(2023-2030年)(征求意见稿)》,对青岛储能产业链发展提出了明确细分的规划,其中一系列重点项目被提及。

针对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与电解液等新能源电池四大关键环节,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对于新能源产业链的竞争力极其重要。

莱西市、平度市石墨矿产资源丰富,成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重要生产基地。依托青北碳素、洛唯新材料、晨阳石墨、昊鑫新能源、泰达华润、新泰和能源等骨干企业,青岛将重点开展规模化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同时依托乾运、新正锂业、蓝科途等储能装备研发制造基础,加快提升锂电池、正极材料及电池隔膜等生产能力。

除了锂离子电池外,全钒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都是储能领域的新兴技术代表。青岛将发挥涌恒新能源、科创等企业技术创新优势,提升全钒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储能装备制造水平。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在其达到车载使用年限后,仍可用于储能领域,既解决了电池回收处理问题,也有效延长了电池生命周期。青岛也将探索电池产业循环经济,依托特来电、北辰先进循环等,推进退役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

面向未来,氢能有望在新能源储能领域广泛应用。西海岸新区、李沧区、崂山区在氢能产业都有布局。依托海卓动力、氢启新能源、杜科新材料等骨干企业,加速氢燃料电池全产业链发展。(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王国钰)

责任编辑:孙飞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