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慧”就民生底色!2023年度青岛共验收科技惠民项目78项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3月10日讯 最近,37岁的李先生感觉“如获新生”,因为他辗转多家医院之后,终于在青岛治好了自己“莫名”双下肢无力的“疑难杂症”。能够对李先生的发病原因进行精准诊断,得益于“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精准诊断与个体化治疗的研究”这一青岛市科技惠民示范专项。在市级科技资金的支持下,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作为牵头单位完成了这一专项,实现了对特发性炎症性肌病这类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精准诊断、高效治疗。

科学技术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力量。来自市科技局的统计显示,2023年度,我市共验收科技惠民项目78项,针对这批项目的支持资金超5000万元。近年来,青岛充分发挥科技在人口健康、现代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的支撑作用,通过实施科技惠民示范专项,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民生改善。

农民增收、企业增产,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科技助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在即墨区鳌山卫街道,就有不少农户切实感受到了“科技红利”。

鳌山卫街道的白庙芋头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种植历史已有600多年。按照常规来看,一斤白庙芋头售价可达15元,是农民增收的好选择。但前几年,不少农户对种植白庙芋头热情不高,甚至有些抵触。究其原因,多年连作种植导致减产是根源。

得天独厚的天然山泉和富含微量元素的沙壤土质,让白庙芋头品质极佳。但由于常年重茬种植,破坏了土壤的生态平衡,白庙芋头的种植面临瓶颈——这就是“地标产品‘白庙芋头’抗连作优质稳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这一科技惠民示范引导专项设立的现实背景。项目由青岛邦德农业技术有限公司承担,联合青岛农业大学开展技术攻关,从土壤改良入手,打造了科技惠民示范引导基地,形成了新型生产配套技术,打破了这一优质经济作物的连作障碍。

邦德农业总经理、山东省科技特派员孙云德以白庙芋头新型生产配套技术为例,向记者介绍了该项目的开展情况。“乡村产业振兴,科技要先行。按照以往的方式,种植户都是通过种球的方式种植白庙芋头,芋种受土壤重茬的影响极易腐烂,造成种植失败。”孙云德说,“在项目支持下,我们在科技惠民示范基地的大棚内先进行芋头种苗培育,等小苗长到一定程度了再移栽到大田,芋头种苗‘抵抗力’显著提升,极大提高了种植成活率。”此外,由于芋头苗在大棚里生长“备用”,壮苗移栽的方式还摆脱了种植时间的限制,让农户可以在4月中旬先种植一茬,在麦收后的土地上再种一茬,有效提高了芋农的年产量和收益。

在项目的支持下,去年,白庙芋头迎来大丰收。即墨鳌山卫街道村民姜道法种植的两亩芋头病害大大减少,产量喜人。“我家芋头的亩产由原来的3000斤左右提高到5000斤左右,一亩地收入大约有四万块钱。”他说。现在,孙云德和其他项目完成人正在对项目产生的新技术、新品种进行推广,并对当地农民进行培训,推动即墨芋头产业的发展。

科技助力不仅实现了农民增收,还帮助了企业增产。春节过后,位于平度市的尚好科技有限公司加工冻干食品的生产线立即有条不紊地运转起来。这条产线的打造,得益于企业牵头承担的青岛市科技惠民示范专项“浆果类水果高效冷冻干燥及其副产物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

尚好科技总经理郁东兴介绍,该项目是企业与江南大学教授张慜团队合作,围绕青岛市浆果类水果脱水产业突出问题和产业重大需求而开展的。整体来说,项目建立了特色水果干燥节能、绿色的新型关键加工技术,开发了浆果类水果风味酵素等优质干燥系列浆果类新产品12种,并且首次引入非均质3D打印技术,开发了创新性的混合浆果3D打印艺术冷盘。项目完成的两项成果被鉴定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郁东兴告诉记者,在相关技术的牵引下,企业新增年销售收入达8958.11万元,新增利税1171.65万元。

精准诊断、高效治疗,满足人民健康需求

通过科技的引领和推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也是科技惠民的重要“落脚点”。 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的知名专家门诊区里,前来求治的患者络绎不绝。每个周一和周四的上午,都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青岛眼科医院院长谢立信的固定出诊时间。接诊过程中,谢立信常感无奈:不少来自边远农村的角膜病患者因为耽误了治疗时机,只能等角膜移植。但在我国,角膜盲患者有数百万,成功获得角膜移植的患者每年仅有约5000例。

如果能够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其实很多角膜病可治可控,不会发展到需要角膜移植的程度。但另一个“扎心”的事实是,我国眼科医生仅有不到5万人,数量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如果有一套系统,能够指导、辅助眼科医生进行角膜病的高效、精准诊断,就可以有效满足我国角膜病的早诊早治需求。

为此,谢立信率团队开展了“角膜病智能辅助诊疗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这一科技惠民示范专项项目。项目完成人之一、青岛眼科医院角膜病科主任董燕玲介绍,项目以角膜病检查最常用的裂隙灯显微镜、眼前节OCT、共聚焦显微镜为基础,用医院多年积累的临床影像“训练”AI系统,开发了基于多模态眼科影像数据的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实现了角膜病常见眼部病灶特征的自动识别、分类及部分量化指标的自动测量。

“目前,这套系统已经在多家三甲医院、二级医院等医联体单位进行了应用测试,惠及病患超12000人次。结果证明,对于典型病变,系统几乎无明显的漏检问题,对目标角膜疾病或病灶的检出率可达94.4%-99%。”董燕玲说。这套系统不仅为医生提供了良好的辅助决策服务,有效降低了漏诊、误诊等发生的概率,还让基层角膜病患者也能享受到与国家重点专科医院同等水平的眼病诊疗服务。

精准诊断是高效治疗的前提。几个月前,李先生出现双下肢无力、言语不清、吞咽呛咳等症状,辗转几个医院都没能找到病因,治疗效果不佳,病情持续发展。转折点出现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在这里,李先生接受了该院神经内科教授焉传祝的诊断,并在系列检查下确定了病因。接受“对症下药”后,李先生的病情逐渐好转,四肢肌力恢复正常,终于回归了正常生活和工作。

“这种疾病会导致肌无力等肌肉损害,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精准诊断与个体化治疗的研究项目主要参与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副教授邵凯说。

在焉传祝的带领下,该项目围绕特发性炎症性肌病早诊早治、相关分子标志物精准诊断及个体化治疗等内容成立了诊疗中心,建立了精准的诊断及治疗流程,能够快速且准确对不同患者做出分型诊断,从而给予患者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真正实现了复杂性、异质性疾病的“对症下药”,目前已经惠及病患超500人。“有了科技资金的支持,我们的项目进展顺利。项目的实施不仅是挽救了一个个患者的生命,更意味着挽救了一个个家庭。”焉传祝说。

近年来,青岛的科技惠民频结硕果。为59万名儿童提供孤独症筛诊治疗,是科技让市民健康更有“医”靠;育成全国首个三倍体牡蛎水产新品种,推动阳光玫瑰葡萄等一批经济类水果增产增收,是科技让市民实现从“吃得饱”到“吃得好”;打造空、路、轨三位一体综合交通体系,加速空气悬架制造技术革新与国产替代,是科技在提高市民出行的便利度与舒适度……

“科技”体现在先导性、创新性,“惠民”体现在满足人民生活的各类需求。以服务民生为核心,青岛正不断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科技惠民,提高科技对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责任编辑:陈海芹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