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题湾区都市以新求变“最优解” ——访城阳区委书记吕鹏

青岛日报2024年3月18日特9版

破题湾区都市以新求变“最优解”

——访城阳区委书记吕鹏

作家斯宾塞·约翰逊曾经说过:“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

高速“奔跑”了30年,城阳正谋求一场深层次的“蜕变”——

格局在变。总量由1994年建区的31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近1400亿元,总体经济实力在全省县(市)区的排名由1994年的50名之后跃居2023年的全省前列。

产业在变。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到疾驰在雅万高铁上的“城阳造”高速动车组,再到一批高技术、高投入、高附加值的新质生产力项目落地生根。尤其是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保持国家高企、省“瞪羚”企业、市“雏鹰”企业数量等全市科技创新“十个第一”。

吕鹏

面貌在变。在主城区维度排兵布阵,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等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资源要素加速导入。

对于城阳区来说,机遇从来没有缺席。推敲城市发展的宏大棋局,建设湾区都市的格局要更大、步伐要更快、质量要更高。唯有登高望远,勇毅笃行,方能焕发出未可限量的勃勃生机。在与城阳区委书记吕鹏交谈的一个小时中,从ChatGPT、Sora到新质生产力,从营商环境到青年友好型城市,无不感受到城阳求新求变的“活力”。

当然,成长中的“烦恼”不可避免。力求摆脱工业长期依赖轨道交通产业的困境,城阳正寻找支点“奋力一跃”,开启对于更高能级发展路径的求解。“轨道交通产业‘一业独大’,长期困扰城阳。”访谈中,吕鹏对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直言不讳,同时也给出破题之道:“近两年,我们布局了集成电路、储能两条产业链,这都是科技含量足够高的新质生产力,而且都是在风口上的产业。轨道交通、储能、集成电路这三条核心产业链,构成了城阳制造业‘三足鼎立’格局。城阳的未来就是要靠人才、开放、改革,靠新质生产力。”

在问及去年到现在印象最深的事情时,吕鹏说:“物元半导体、鹏辉能源这几个大项目奠基的时候,心里很感慨。看了一场开心麻花的剧,身边的年轻人开怀大笑,很开心、很欣慰。”这或许就是对“湾区都市 活力城阳”的生动注脚。

青岛发展的画卷正在向北徐徐展开,我们期待,携30年之积淀的城阳,进取步伐更加自信、从容。

而立之年再出发

记者:今年是城阳建区30周年,一路走来,城阳社会经济发展取得巨大进步,其中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吕鹏:自1994年建区以来,城阳经济始终保持较高增长态势。取得这些成绩的根本原因,我认为包括但不仅限于这三条:城镇化、工业化和国际化。

城镇化,这是把城阳区由粮田菜地变成青岛主城区的重要法宝。2023年我们的城镇化率达到了97%,为城阳发展腾出了宝贵空间。如果说前30年的城镇化,是融入青岛市区的初级阶段城镇化,那么未来30年的城镇化,是建设主城区的高级城镇化,是建设理念、建设标准、建设品质的全面提升。

工业化,这是城阳实现强区富民目标的第一支撑。1986年7月,中车四方在棘洪滩打下第一根地桩。历经30多年的奋斗,在盐碱地上建设了一座现代化工厂。我们抓住机遇,打造了中国唯一集整车生产、核心系统研发、创新平台于一体的产业集聚区,形成了轨道交通这样一条世界级的产业链。工业占城阳区GDP比重达40%,这是城阳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底气所在。

国际化,是城阳区重要的城市基因。1989年,城阳区引进了全省第一家韩国独资企业——青岛托普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城阳紧紧抓住日韩产业转移机遇,形成日韩产业集聚地,积淀了宝贵的开放经验,奠定了国际化的城市基因。

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记者:锚定“打头阵、当先锋”,城阳如何创新思路打法,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吕鹏:ChatGPT、Sora的出现,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城阳一定要跟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的最前沿的产业。新质生产力,一产、二产、三产都有,生产要素的投入是绿色的、智能的,不再是粗放的、高能耗的,以此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开创城阳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产聚焦绿色有机、高附加值,突出农文旅融合,实施“三百工程”,奋力打造青岛都市现代农业“城阳样板”。“三百工程”,即现代设施农业倍增工程、农文旅融合发展突破工程、社区(村)治理提升工程。到2027年,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以上,全区农文旅产业年均吸引游客数量新增100万人次以上,全区社区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达到100万元以上。

二产实施“两翻番、一提升”战略。到2027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从50亿元增长到1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从375亿元增长到750亿元,工业增加值率持续提升到25%以上,重塑城阳制造业基因,在先进制造业领域再造一个新城阳。

三产实施“三翻番、两突破”战略,奋战5年,实现文体娱、零住

餐、关键生产性服务业“三翻番”,服务业增加值、纳统服务业企业数量“两突破”,奋力打造青岛时尚消费与科创服务新高地。其中,文体娱营业收入从2.5亿元提高到10亿元、零住餐销售(营业)额从180亿元提高到500亿元、关键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从170亿元提高到34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从657亿元突破1000亿元、纳统服务业企业数量从1096家突破2000家。

记者:2023年,城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6.1%,自2020年以来增速首次跑赢全市。下一步,将怎样进一步扭转经济倚重轨道交通产业的局面,打造新的产业优势?

吕鹏:工业是城阳的立区之本,针对轨道交通“一业独大”困境,这两年我们多措并举,一直在寻求突破。一是大力引进培育鹏辉、物元等新质生产力项目,重点打造集成电路、储能两大“核心产业”,产业结构由轨道交通“一业独大”向“三足鼎立”加快迈进,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二是紧紧围绕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加速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创新主体培育、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做文章,以科技创新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城阳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取得新突破。三是持续培育一批聚焦主营业务、创新能力突出、成长潜力较高的优质高成长型企业,形成“专精特新”、“瞪羚”、“雏鹰”、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梯度培育成长体系。

下一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使新质生产力在城阳蓬勃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做深做透轨道交通、集成电路和储能三条核心产业链的招商工作。投资过百亿元的轮轨试验线、过50亿元的中车工业大脑今年要开工。物元半导体项目,上半年争取量产。鹏辉能源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争取明年3月份量产。投资4亿美元的瑞幸咖啡6万吨烘焙厂上半年开工。投资54亿元的供销冷链项目马上签约。在数字经济领域,以数据要素产业园为载体,围绕算力、算法和数据三条线,通过订单招商、算力招商等策略,今年要招引细分领域头部企业30家左右。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记者:在提升主城区功能品质方面,城阳区将重点抓好哪几个方面工作?

吕鹏:我们始终把为老百姓造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心用情用力解决老百姓最关切、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城阳区是一个年轻的城区,流动人口超过户籍人口,学位供给紧张。为缓解这一矛盾,我们持续加大学校建设力度,2022年增加学位2.2万余个,2023年增加学位1.7万余个。今年,计划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5所,再增加学位6400个。

医疗是民生大事。我们不断优化医疗服务体系,以全国第一的成绩获评国家级健康促进区。今年,市中医院城阳院区、北大人民医院青岛院区二期将实现主体封顶,这些医院的建成,带来的都是非常优质的医疗资源。同时,我们还持续推进中医药适宜技术进社区,帮助群众保健养生、治“未病”,降低医疗负担。

社区回迁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城阳区有很多社区旧改启动以后,迟迟没能回迁。2022年以来,七届区委坚持“新官理旧账”,把社区回迁作为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两年时间创纪录回迁了27个社区,占建区以来30年回迁社区的四分之一,占全青岛两年内回迁社区的53%。今年,争取再回迁15个社区,惠及群众1.6万户。

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人心

记者:虽然一直非常低调,但我们也关注到,城阳区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落地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都带来了哪些积极变化?

吕鹏:推动文化“两创”,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我们做了一些积极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用2023年的两个数据来说明:一个是信访总量下降10%,全市最高;另一个是市级以上道德模范数量居全市第一。

具体实践中,主要是抓住“一老一小”这两个关键群体,推进文化“两创”进社区、进校园。我看了很多培训班的交流发言视频,很多学员都是带着笑、含着泪,讲述自己的故事,那种敞开心扉的喜悦溢于言表。

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方面,通过一堂传统文化课、一节拍打养生操、一餐敬老饭“三个一”的形式,用忠孝仁义、孝亲敬老、和睦乡里等传统美德滋养心灵,干群关系、邻里关系、家庭关系都有了很大改观。

王林庄社区,以前是全区有名的后进社区,干群关系紧张、群众间矛盾突出。开展拍打操以来,参加人数从10余人增加到300多人,一些有矛盾的村民在互相拍打中,矛盾渐渐化解开来,社区整体氛围发生了很大变化。

区委党校在赵家岭社区举办传统文化培训时,出现了非常感人的一幕。培训结束后,计划组织参会人员就餐。党校同志临时建议召开一次“两委”会,成员们分别谈谈体会。一位过来给他们送饭的老人,看到班子成员融洽地在一起开会非常激动,便把社区书记和一位班子成员的手牵在一起说道:“你俩团结了,我们村的老百姓就看到了希望。”班子成员的心结打开了,重新拧成了一股绳,社区各项工作也步入了正轨。特别是发挥紧邻文娱大项目——“不夜城”的优势,迅速打造了一批增收项目,社区集体收入由基本为零,一跃突破百万元。

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方面,我们在93所中小学开展“光盘行动”,泔水量减少了60%,节约粮食蔚然成风,大人做不到的事孩子们都做到了,让人十分欣慰。

下一步,我们要把中央要求的“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城阳区落到实处,持续推动文化“两创”制度化、标准化,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社会正能量,赋能基层善治。

点睛

重塑制造业基因

在城阳区产业版图上,轨道交通产业“一业独大”、产业结构相对单一是亟须优化的命题。为此,城阳区奋力寻求破局之法——围绕先进制造业“两翻番、一提升”的战略目标,紧紧盯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的前沿新兴产业,紧紧盯住这些产业在中国排名前五和前十的“链主”企业,紧紧盯住以“链主”企业为牵引的产业生态要素的集聚,大力招引高技术、高投入、高附加值的新质生产力项目。

在和而泰青岛东北亚智能智造基地一期项目工地上,机器轰鸣、热火朝天。目前,项目已进入基础施工阶段。前期已先行投产的8条生产线全负荷运转。

该项目由深圳和而泰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占地110亩,主要建设研发生产及配套设施等。和而泰专注于智能控制器的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拥有数千项全球发明专利,是西门子、海尔、美的、奔驰等全球著名企业的智能控制器核心合作伙伴。项目建成后,将以“核心控制器、核心传感器、核心芯片”为龙头带动,招引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链,并引进相关产业研究院,实现以青岛东北亚智能制造基地为核心,辐射全球的发展目标。除此之外,一批新质生产力项目在城阳相继落地。

去年,物元半导体快速通过国家发改委窗口指导,试验线运行,生产线完成80%,集聚配套企业35家。全市储能产业首个过百亿元项目鹏辉能源落户,电芯车间加快施工,集聚产业链配套企业16家。

当下,城阳区正在形成轨道交通、集成电路、储能三足鼎立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格局。今年上半年,物元半导体争取量产。鹏辉能源正在加快建设,力争明年3月份量产。(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锡复春  周伟)

责任编辑:刘聪聪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