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医师”尹星:“0点到3点”在岗

他是“齐鲁大工匠”,精心钻研地铁列车检修技术,带领团队研发智能检修机器人,在工程车上安装“黑匣子”,相关技术成果市场推广价值千万元

“地铁医师”尹星:“0点到3点”在岗

◀尹星在排查设备故障。

▼地铁1号线列车整装待发。

尹星是谁?可能很多人感到陌生。但在青岛地铁乃至全国地铁领域,他以自己的技术攻关硬核实力,成了名副其实的“行业达人”。

今年49岁的尹星,是青岛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二中心车辆维保部工程车运维检修工、高级技师。从1994年参加工作算起,他扎根轨道交通一线达30年,成为一名响当当的技术大拿。继荣获全国劳动模范、齐鲁首席技师、齐鲁工匠等荣誉后,今年1月,他又喜获“2023年齐鲁大工匠”殊荣。

作为一种大容量的公共交通工具,地铁是城市引导承载绿色低碳出行的骨干交通方式。青岛,是国内地铁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从2015年开通首条地铁到2023年年底,青岛地铁运营线路达到7条、318公里,运营车站150座。2023年,地铁线网客运量4.7亿人次。今年春运期间,青岛地铁线网累计开行列车91661列次,实现运行图兑现率100%、线网准点率100%。

这两个100%的背后,凝聚着尹星与工友们不舍昼夜的坚守付出。夜深人静之际,他们奋战在列车检修维护一线,确保每列车都时刻处于最佳运行状态,用心用情守护着乘客的平安。


■尹星(左二)跟班组成员一起工作的场景。

“技术男”很较真,攻克多个检修难题

尹星的工作经历,始终和“检修”息息相关。因为对机械的热爱,1991年,16岁的尹星考入莱钢技校机车专业。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莱钢集团运输部机车段,负责内燃机和电传机车的检修。此后,他经历了起重机驾驶员、工程车检修工等岗位历练。2015年7月,尹星加盟青岛地铁。彼时,青岛地铁首条线路正处于筹备开通的关键期,对尹星这样的地铁列车维修人才求贤若渴。2015年12月,地铁3号线北段开通,成为省内第一条建成运营的地铁线路。这也是尹星在青岛地铁服务的第一条线路。

地铁运营所需的工程车,担负着转运故障地铁车辆、养护维修轨道、处置轨道突发状况等不同任务,包含重型轨道车、钢轨打磨车、电力蓄电池工程车等许多种类。尹星肩负着4种不同型号工程车辆的检修重担。

爱琢磨、勤思考、肯钻研、愿付出是尹星身上的特质。在同事们眼中,他是一名“巧”匠,虽言语不多,但专业技术水平让人钦佩:工程车检修作业涉及155处作业点、全车上千处螺丝口都熟稔于心;遇到疑难故障,他的眼睛会发亮;他喜欢较真,在技术标准面前“认死理、不变通、很固执”。

由于许多工程车来自国外,尹星是初次接触,对于车辆性能、器件不熟悉,检修之路困难重重。为了让自己尽早进入工作状态,掌握检修技能,他带领团队挑灯夜战,连续三个月反复查线核图、进行故障分析。英语零基础的他,用专业字典逐字逐句查出每个单词,凭借多年的生产经验和不服输的精神,成功攻克了检修难题。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是尹星坚信的一条工作准则。

前些年,从国外进口的车辆经常出现挂挡不畅的问题,厂家坚持车辆自身没问题,认为司机操作有误。由于问题长期存在,影响到车辆的正常使用,尹星便组建技术攻关团队。那些天,他带领团队连续奋战,从白天到黑夜“围车夜谈”,经过反复排查和测试,最终确认了导致车辆挂挡不畅的故障原因:厂家安装的一个电磁阀因接头内径太小,造成挂挡风缸进气量不足。原因找到了,故障排除了,尹星如释重负,“感觉很有成就感。”

在青岛地铁服役的GCY-300型重型轨道车承担着地铁施工、线路维护检测作业、应急救援等重要任务。该类车型夜间驾驶作业无信号自动防护,遇到紧急情况时,只能完全依靠操作人员采取紧急措施,如果操作人员处置不当或精力不集中,就很可能发生事故。为解决这一隐患,尹星与攻关小组深入钻研,进行百余次的反复试验和修正,最终通过在工程车上安装“黑匣子”,填补了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轨道车安全防护设备的空白,实现“科技保安全”目标,受到深圳地铁、上海地铁等多家业内公司的关注。其中,该成果在深圳地铁线网的市场推广价值达到1000余万元。



■尹星在“2023年度齐鲁大工匠”颁奖典礼上。

打造“智慧地铁”,研发智能检修机器人

地铁的快速发展,给市民出行带来便利,也给车辆维修保障带来了挑战。

目前,尹星所在的部门主要负责2号线、4号线和蓝谷快线列车的运营维护和检修任务。夜深人静,繁忙的载客任务结束,地铁车辆都要回到车辆段。这时,尹星和同事们便开始了紧张有序的工作。他们要利用夜间0点到3点列车停运的“空窗期”,抓紧进行车内设备状态检查及功能测试,这是确保地铁列车安全运行的最后一道关。

检修车间里有多条检修作业股道。每到夜里,车间里灯火通明。“一个检修工每天至少要花4个小时来维护保养工程车辆。通宵达旦是检修工人的工作状态,我们分成几班倒休,共同完成电客车的全套检修及整备作业,确保次日4点半第一辆压道车雷打不动驶出去。”尹星说。

随着线网不断扩容,青岛地铁在匹配城市发展战略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019年以来,为更好保障城市文旅产业发展,助力城市发展夜经济,每逢旅游季,青岛地铁都会实施季节性末车延时。到2023年“五一”假期,已持续了5年。近年来,遇有降雪等恶劣天气,青岛地铁及时启动末班车延时服务。今年春节假期过后的2月19日至21日,青岛地铁连续3天实施末车延时。其中,8号线延时的最后一班列车于次日凌晨3时发出,由胶东机场站直达青岛北站。延时班次温暖了旅客回家路,却给地铁检修带来了更大压力。“延时运营期间,我们检修专业一边要无惧严寒暴雪扫雪除冰,一边还要克服夜间设备检修时间压缩40%的实际困难,不折不扣、不降标准地利用空窗时间完成整套检修作业流程。”尹星说,第二天,看着一列列检修完毕状态良好的列车迎着朝阳开始载客运营,他们感觉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这几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着社会生产不断发生新变革。为适应轨道交通网络化大发展的需求,上海、北京等地铁的设施设备维护单位,不断提升精细化、智能化管理能力,纷纷建设基于状态监测、特征提取、状态评估、故障诊断预测、维修决策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运维系统。

面对新形势,青岛地铁也在加快推动列车运维系统的智慧化转型。对技术革新十分推崇的尹星,把目光瞄准了智能检修机器人。

机器人顶端搭载的4K高清3D相机像一对大眼睛,准确获取待检车辆车底的每一个细节;明黄色的机械臂灵活而稳定,能带3D相机探索每一个角落……在2号线辽阳东路车辆基地的检修车间,记者看到,一个外表萌萌的智能检修机器人正在跟检修工人们一起“埋头工作”。

这个智能检修机器人由尹星和专家团队共同研发,2019年12月开始在辽阳东路车辆段批量测试。智能检修机器人成功将智能化融入轨道交通列车检修中,这是国内首次在城轨车辆检修领域应用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助力青岛地铁实现“智慧地铁”的发展目标。

“这个智能检修机器人可是有一颗‘钢铁直男’的心。对待隐患敏感、缜密、苛刻,工作起来是绝对的‘钢铁直男’。”说起智能检修机器人的好处,尹星打开了话匣子:“目前,‘钢铁直男’已经进化到2.0版。新版融合了最新激光导航和视觉识别技术赋予机器人自主导航、跨轨作业、自动充电等功能,可在复杂工作环境中准确识别电客车设备表面异常、紧固件松动、锁闭装置不良、液位异常等故障,可实现车底全部(1422项)作业项点检修,故障识别率100%,检修误报率低于3%,检修范围零漏检,各项指标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今年,青岛地铁计划将其在3号线、4号线等线路上推广。”



■智能检修机器人车下巡检作业。

“地铁医师”,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青岛地铁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抓手,结合班组建设的夯基工程,充分发挥尹星等高技能技术人才、劳模工匠“传帮带”作用和师徒带教的优势,不断健全促进全员技能不断提升的制度机制,搭建起具有青岛地铁特色的劳模工匠梯队培育选树机制,努力打造在全国叫得响的“青铁工匠”品牌。

2018年2月,尹星技师工作站成立,这是山东省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首家企业成立的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技师工作站,目前已升级为齐鲁技能大师特色工作站和齐鲁工匠创新工作室。

2020年11月,尹星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成为青岛地铁首个“全国劳模”。

2022年4月,“尹星劳模创新暨党员示范工作室”成立。工作室围绕“研、修、展、育”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全国劳动模范”品牌效应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具有研发、检修、宣传展示和实操培训功能的党建红色阵地和人才孵化基地。

虽然身上光环环绕,但尹星对荣誉看得很淡。用同事的话说,他就是咱身边的一位兢兢业业的老大哥,没有一点架子。工作时,尹星喜欢同年轻的同事一起交流,帮助他们分析生产中遇到检修难题,提升他们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尹师傅经常带领我们从日常工作中不合适、不顺手、不方便、不实用的问题入手,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大胆改进,让我们在学与思中接触创新、习惯创新、实践创新。”说起尹星,徒弟左元堃十分钦佩。

为进一步熟悉列车运行操作,尹星在班组中率先推行岗位融合,要求维修工也要会开车。“我干检修十几年了,突然让我去学开车?”班组成员、工程车运维检修工任旭阳当时特别不理解。“开车比修车承担的风险更大,现场工作环境不可控,可以让我们学会换位思考。”面对大家的情绪,尹星第一个学、第一个练,用行动回应质疑。任旭阳和同事深受感染并很快付诸行动。车辆检修和驾驶技术的叠加,不仅打破了岗位隔阂,也让大家在车辆维修时更加游刃有余。

在尹星带动下,全员赶学工匠、争做工匠、创新创效的奋进态势蔚然成风。由他领衔的技师工作站和劳模创新工作室已成为青岛地铁创新创效的典范,培育和带动出以山东交通大工匠王继强为典型代表的40多名国家、省、市级劳模、工匠、首席技师、技术能手等先进人物,较好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为青岛地铁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该团队共实施技术创新项目50多项,疑难故障研究30余项,形成科技论文10余篇,取得国家专利10余项。其中,聚焦车辆检修痛点难点,工作室研发出地铁列车电气元器件综合试验台、永磁牵引电机项目,年度平均节能效果在15%以上,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减少70吨以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实现了青岛绿色地铁建设从跟跑到领跑的关键突破。

尹星工作室成员王继强牵头,与工友们协同研究解决了夏日地铁车厢温度“众口难调”的难题,在2号线车厢提供“冷暖车厢”服务,以“同车不同温”的模式满足不同乘客差异化需求,以科技创新的“一小步”践行着青岛地铁“为城市建地铁、为人民建地铁”的发展理念。

技术进步永无止境。在城轨行业技术创新加速演进的当下,青岛地铁已展开布局,将在建的6号线、7号线、9号线、15号线和5号线规划为全自动运行线路。其中,将于今年上半年开通的地铁6号线一期,是全国首条GOA4级TACS系统应用示范线路,也是青岛第一条无人驾驶线路。列车拥有“最强大脑”,能够自主“奔跑”,自行判断前后列车运行情况,进行“加速”或“减速”。智慧化运行的新场景,将给列车检修维护带来新的挑战。

徜徉于技术创新的“星辰大海”,尹星确立了新目标。眼下,他带领团队针对《数字孪生乘客信息系统》《蓝谷快线车地数据无线传输系统》等项目开展技术研发攻关。这些项目实施后,将更好地保障地铁安全优质运营,助力青岛地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地铁。

“‘手柄轻四两、责任重千斤’。”尹星说,他将继续发挥全国劳动模范、齐鲁大工匠的榜样价值和示范效应,时时精进驾驶技能、处处锤炼修车本领,确保零事故、零差错,为乘客安全出行保驾护航,为建设世界一流地铁贡献力量。

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从一名一线产业工人到齐鲁大工匠,“地铁医师”尹星充分证明了“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钻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建亮)

责任编辑:张慕鑫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