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丨消费品以旧换新,需要打通两个关键点

4月11日,山东省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启动,财政、金融、平台、厂家、商家“百企万店”以旧换新优惠大礼包发布,全年将开展主题活动200场。在全国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以旧换新背景下,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消费品以旧换新更受到老百姓关注和期待。

消费一头连着宏观经济,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是经济发展的“活水”。山东作为人口大省、消费大省,同时也是汽车、家电等消费品的制造大省,在供需两端都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通过政策引导,消费者手中的老旧产品更新换代,在激活市场活力的同时,直接提升了老百姓的生活品质。同时,市场需求的升级,将倒逼供给端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这对山东的汽车、家电等优势产业产品来讲,都是巩固提升领先地位、塑造竞争力的大好机遇。

俗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然而换大件不是一拍脑袋的事儿,老百姓们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顾虑。旧的怎么去、去往何处?新的好不好、划不划算?这是老百姓会不会买账的关键点。

去旧更容易

“去旧难”是影响人们消费意愿的一大阻碍。想卖旧车,不仅要花交易服务费,五花八门的网络平台报价不一更是让人望而却步;想处理旧家具,二手市场没人要,上门收购甚至还要倒贴钱;家用电器买入时价值不菲、卖出时只能当废品;担心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容易泄露隐私,只好留作备用机……不仅如此,旧物一旦处理不当,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造成环境污染。

鼓励企业利用自身渠道进行设备回收,推行“换新+回收”物流体系和循环模式,是此轮政策亮点之一。对于消费者来讲,以旧换新既解决了“回收难”的问题,还能让消费者手中的旧商品实现价值变现,降低换新成本。对于企业来讲,收回去的东西也并不会就此终结。无论是进入二手商品流通还是再生利用的循环,都会变废为宝,给旧物赋予二次生命。

高效能循环利用,是消费品以旧换新能够更好落地实施的前提条件,也将打开绿色循环经济的广阔蓝海。《山东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明确,完善废旧物资回收体系,支持二手商品流通交易,推进废旧物资高水平处置和再生利用。实际上,很多企业早已开始在“旧”上做起了文章。比如海尔已经实现了回收网络全国覆盖,“去旧”与“换新”一站解决。同时,海尔在莱西市建设了行业首座“回收-拆解-再生”为一体的家电再循环互联工厂,每年可拆解废旧家电200万台,循环材料再生3万吨。

换新更愿意

在我国,家电没有强制淘汰和报废年限,老百姓尤其是勤俭持家的老一辈,常常不坏到不值得修的时候,就不更换新家电。实际上,按照相关标准,冰箱、空调的安全使用年限为10年,热水器、洗衣机、吸油烟机、燃气灶等为8年。超龄使用老旧家电,存在不安全、不节能、不环保等问题。这就需要在政策引导下,充分调动多方的积极性,让人们愿意换、换得起。

要想让消费者买账,首先要有符合需求、定位明确的新产品。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的车加价卖都一货难求,但有的车却无人问津。东西品质过硬、性价足够高,才能被消费者“种草”。这就要求企业深刻洞察市场的需求,提升自身产品质量、标准和品牌价值,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有了好产品,如果价格更实惠、补贴更诱人,老百姓的消费积极性自然会被激发出来。在以市场为主导的前提下,要用好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工具,合理确定旧物抵扣价值、补贴、消费券等优惠方式,拿出“真金白银”的诚意来鼓励消费。举个例子,2023年青岛市发放汽车、零售、餐饮、家电四类消费券1.4亿元,直接带动了超过38亿元的消费,倍增效应显著。此轮消费以旧换新,《山东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中提到,鼓励各地采取政府支持、企业让利等方式,开展以旧换新、家装改造等促销活动。比如济南拿出5000万元补贴,鼓励乘用车以旧换新;青岛即墨区总工会联合相关企业,投入200万元补贴额度,用于补贴即墨区报名职工购买家电全品类产品。

要让消费者买得舒心、换得放心,还必须避免各类平台和企业算法复杂、规则繁多的乱象,让消费者获得实实在在、明明白白的实惠。此外,打造新型的消费场景、多元的消费体验,配套优质的售前售后服务,也将有效地促进消费意愿转化成行动。打通制约消费的堵点卡点,产供销协同联动,以旧换新将换出消费市场的新活力。(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王国钰)

责任编辑:孙源熙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