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新”路|押上“家当”、贷款27亿,威海这家企业突破“新材料之王”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4月19日讯 “这样一束碳纤维,过去从国外进口要10万元,在我们研发成功后,价格直接降到了几千元。”4月18日,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董事长丛宗杰谈及创新之路时深有感触地说,先进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自主可控。

当天, “行走先行区 看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拓展纤维”),这是一家光威集团旗下的企业。

碳纤维被称为“新材料之王”,细如发丝、轻如鸿毛,简简单单一根“丝”,耐得住3000摄氏度的高温,是钢铁强度的7至9倍,航天、卫星等很多“国之重器”,都会用到碳纤维复合材料。

光威集团做渔具起家,是“钓鱼竿龙头”企业。它之所以进入碳纤维领域,源于国外的“卡脖子”。

当时,国际市场上最受欢迎、利润最高、价格最高的鱼竿是碳纤维制成的。可想要进口碳纤维,每个订单都要签下承诺书,才能获得供货。

进口流程复杂、周期长、成本高……面对种种难题,不甘受制于人的光威集团创始人陈光威决定自己搞研发,建设自己的生产线,生产鱼竿的原材料——碳纤维。

2002年,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成立,成为我国第一家从事碳纤维研发生产的民营企业。

“刚开始,我们也看不到未来,不知道三年五年还是十年才能见到成果,才能有‘回头钱’,只能坚持。” 丛宗杰说,最多的时候公司贷款27亿元,把做渔具挣的钱,也都投入碳纤维的研发之中。

在采访中,“坚持”二字被丛宗杰多次提及。“在研发方面,一定要坚持走下去,尤其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说。

光威的坚持,最终获得了回报。2005年,光威研制出CCF300级碳纤维,一举打破了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碳纤维事业的空白。不仅如此,企业还自主研发设计碳纤维生产全套设备,实现了生产装备国产化,彻底打破了产品、技术、装备“三封锁”。

自此之后,光威碳纤维产品不断迭代,实现了从行业“跟跑”到自主创新的转变。

丛宗杰表示,从工程化到装备、原材料的国产化,光威一直走在前列。目前,光威所生产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已应用于水陆两栖飞机、运载火箭、卫星等一系列“大国重器”之上。

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面向未来,丛宗杰说,企业将继续“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一是紧跟国际上先进国家的技术,先进企业的产品;二是满足国内应用场景的需求,贯穿原材料到应用端,尤其是和应用单位紧密结合,甚至给使用单位量身打造。”

据悉,为抢占碳纤维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威海以光威集团为龙头打造起碳纤维产业园,广聚各地新企业,面向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的广阔应用前景构建产业“生态圈”。2023年,园区已集聚碳纤维复材产业链规上企业50余家,带动全市碳纤维产业实现营收270多亿元。(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李宁 梁睿)

责任编辑:单蓓蓓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