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观察|擘画现代化伟大蓝图 指引未来发展新航向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擘画现代化伟大蓝图 指引未来发展新航向


文/冷静


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擘画发展蓝图、规划实践路径、作出战略部署,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注入了强大思想和行动力量。如何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谋划好、规划好、部署好“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时间内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加快实现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跨越,是当前青岛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建设我国北方创新高地

全会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对于青岛来说,必须立足吸引整合全球优势科技资源,发展技术市场、资本市场、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和创新人力资源市场,重点打造海洋科技全球创新中心、轨道交通客运装备全球创新中心和家电电子、橡胶新材料、服装服饰以及区域性信息交互等国际化全产业链创新平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协同发展,提高对全球创新资源与要素的集聚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创新资源内外流动和高效配置利用的效率。一是要加强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重点推进西海岸新区、蓝谷和高新区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使之成为带动胶东经济圈发展的创新高地。二是要深入开展创新城市建设,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创新创业服务功能,发挥大学科技园、科技产业园和科技创业园的引领效应,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区域创新体系。三是要大力推进创新型园区建设,引导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各类园区向创新园区转型,同时加快建设一批以“新知识普及、新技术示范、新产品应用”为核心内容的科技社区。

二、强化产业迭代更新,加快建设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

全会指出,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对于青岛来说,必须重点依托卡奥斯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迅速实现主导产业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转变,迅速实现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在制造业发展中的广泛应用,同时要迅速为未来以生命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蓄充足动能,占领产业持续迭代更新引领的先机。一是打造智能化工厂,重点推进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实现数字化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5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注重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力图使中小企业成为新一代数字化生产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三是强化网络化物流,主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物流网,整合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资源供应方的效率,使需求方能够快速获得服务匹配,得到物流支持。

三、强化区域协同发展,着力增强中心城市核心功能

全会指出,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对于青岛来说,必须主动扛起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大旗,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确立共荣共赢共享的理念,用大视野、大胸怀、大协作引领胶东经济圈和黄河流域向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迈进。一方面,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区在青岛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国际大都市战略格局中的核心引领地位,积极推动中心城区建成以金融功能为核心、文化功能为引领、专业服务为支撑、商业商务为主导的功能框架。另一方面,坚持把县城和中心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节点和重要纽带,构建“中心城市-中心镇-中心村-基层村”网络结构,探索城镇连绵发展的联动机制,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要手段,让区域一体化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四、强化海洋强国战略,努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全会指出,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对于青岛来说,必须主动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努力提升城市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的综合实力,加快提升海洋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增强参与全球开发、利用海洋的能力,加快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全面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一是进一步从战略高度提高“蓝色国土”的意识,强化海洋科技支撑,突破体制机制束缚,大力整合全市海洋资源,切实提升海洋资源的开发水平和利用效率,提高海洋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二是把蓝色引领作为主导战略,彰显海洋经济的核心优势,大力推动海陆统筹协调,在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推动海洋要素融入城市发展,迅速抢占海洋经济制高点,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领军城市。三是建立严格的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管理制度,合理配置海洋空间资源,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加强用海全过程管理,促进海洋资源利用走向科学、合理、永续发展的道路。

五、强化门户枢纽功能,全面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全会指出,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对于青岛来说,必须依托上合组织示范区、山东自由贸易区青岛片区等国际合作新平台,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双节点作用,努力建设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沿海开放新高地,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内对外开放大框架,全面建立时尚消费经济、现代国际贸易两大体系,全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门户枢纽。一方面,完善便捷高效的立体交通网络,建立健全高效物流配送体系,制定完善促进消费相关政策,培育发展一批国际产品和服务消费新平台,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消费商圈,促进时尚、创意等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传统对外贸易向现代国际贸易转变,基本形成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相互融合、市场开放度与贸易便利化标准化程度较高、贸易要素集聚、贸易主体活跃、贸易设施完备、服务体系发达、法制环境完善、诚信体系健全的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功能体系。

六、强化生态优先理念,全面创建具有青岛特色的生态城市

全会指出,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于青岛来说,必须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于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各个领域,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城乡区域间协调发展、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协调发展。一是以大沽河流域、胶州湾、崂山、大泽山、大小珠山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重点生态空间为主体,以沿河绿化带、沿路绿化带等生态廊道为连通载体,以其他湿地、水库涵养区、山头公园、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为补充,形成“一湾(胶州湾)、两带(海岸带、大沽河流域)、三山(大泽山、崂山、大小珠山)、多点(各类生态节点)”的网络化生态格局。二是大力实施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推行重点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与区域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积极开展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同时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清洁能源,加快推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三是制定完善低碳社区建设标准,优化社区土地使用空间、功能布局和社区生活圈,形成低碳高效的空间开发模式,促进社区生活方式、运营管理、楼宇建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绿色低碳化。

七、强化文化引领意识,全力建设滨海文化旅游名城

全会指出,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对于青岛来说,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切实把增强文化软实力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更加注重以改革促发展,更加注重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更加注重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认真谋划好未来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主要目标和总体思路。一是更加深入贯彻“文化民生”理念,从创新服务机制、增加服务手段、完善服务网络等方面入手,构建覆盖城乡、实用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二是以老城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挖掘城市文化资源,加大对历史文化风貌区、优秀历史建筑、近现代革命文化遗址、工业文化遗存、名人故居、重要历史遗迹等保护力度,强化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改造利用,将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相结合,突出城乡整体风貌和特色要素的保护,增强城市文化归属感。三是积极改善文化和旅游消费环境,着力提升文化场馆、景区景点、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场所配套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着力丰富文旅产品供给,促进乡村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业态发展,满足市民个性化文化旅游消费需求。

八、强化以人民为中心,全力建设最具幸福感的城市

全会指出,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青岛来说,必须坚持民生优先,实施更有效的制度安排,着力抬底部、促公平、提质量,筑牢织密民生保障底线,更好地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推动全体市民共同迈向现代化。一是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就业机会更加充分,就业环境更加公平,就业能力进一步提升,就业结构得到优化,劳动关系更加和谐,不断提高就业质量。二是坚持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促进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相适应协调,与行业特点、发展规律相适应协调,与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相适应协调,更加注重缩小收入差距。三是积极应对人口深度老龄化,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格局,让市民晚年生活更加舒适、更有尊严。四是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安全、有效、公平、可及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构建面向全民、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体系。(作者单位:青岛市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王学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