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凤凰花开时节,青岛以何留住这14.4万年轻人?

图片

有态度的思想者

伴随着凤凰花开,6月的脚步渐近,毕业的钟声即将敲响。
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79万,再创历史新高。青岛2024年应届毕业生人数预计超过14.4万人,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场以应届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就业“大考”,对青岛而言无疑是一场硬仗。但“压力”背后,也孕育了新的机遇。
根据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去年发布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与展望2023》,从连续三年来应届毕业生投递不同梯队城市的占比看,尽管一线城市的人才吸引力仍然居于高位,但总体呈下降趋势,青年群体对新一线城市的“取向好感”持续增强。 
图片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前11个月,青岛市首次来青青年人才总数达16.94万人。
而在智联招聘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3》中,青岛位次更是较前年晋升2名,居第11位。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最具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榜单中,青岛首次跻身前十榜单。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城市爱才惜才,不拘一格吸引人才,才能成为青年人才的向往之地。

01



做优让青年人才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人往高处走,人随产业走。
对于大多数城市而言,产业是人才承载量最多的蓄水池。产业领域的扩张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提供舞台,体量的提升有利于吸引更高层次的人才。换句话说,产业和就业共荣共生。只有城市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才能提供更多、更优的就业岗位,也才能“吸引”更多、更优的青年人才。
细数“抢人”大战中表现亮眼的城市,有着“数字经济第一城”之称的杭州,吸引了大量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专业青年人才欣然前往;合肥近年来大力发展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并开出“高价”薪酬抢人,构成了对优秀应届生的“强磁场”;西安则加快培育增材制造、机器人、卫星应用等新兴产业,亦不断“加薪揽才”。
青岛是制造业强市,从今年一季度青岛经济运行数据来看,青岛的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增长较快,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从具体行业看,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5.2%、24.3%、12.8%和12.3%。
图片

优势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对应产生了旺盛的岗位需求,成为吸纳就业的新增长点。根据今年1-4月份青岛市人力资源市场岗位需求分析报告,全市人力资源市场发布岗位需求数26万个,同比增长13.2%。其中,制造业岗位需求9.3万个,占总体比重为44.1%,为各行业最高。尤其是生物医药、仪器仪表、汽车制造、电子通信等制造业岗位需求增幅在10%以上。
除了制造业外,商贸、住宿餐饮、文旅、现代物流等服务业岗位需求也持续走高,1-4月份分别增长15.5%、21%、23.5%和33%。这也契合了青岛当前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
产业聚人才,人才兴产业。青岛启动先进制造业促就业行动,并不断放大对企业引才的支持力度。同时,持续优化青岛就业岗位与青年人才供给之间的匹配度,深入开展“就选青岛”系列校园双选会,仅一季度就为青年提供针对性的就业岗位2.8万个,收取简历5.7万余份。

02



为青年人才解决“后顾之忧”

提供更多更优的就业岗位,是青年“引得来”的第一步。而让青年真正“留得下”,还需要城市人才“软环境”的加持。
尤其是对于成长于经济高速增长时代、生活相对富足的青年群体而言,衡量城市的吸引力,不仅看城市经济发展,还要综合考量城市对青年的“友好度”
家安则心安,心安才有归属。住房,往往是青年人才扎根城市需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近日,青岛市出台相关政策,不仅鼓励租房人才购买商品住房,同时,放宽租赁型人才住房准入的住房审核条件、降低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准入门槛。
可以看到,持续优化青年群体的居住环境对吸引和凝聚更多青年参与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青岛近年来大力推广“青年优居计划”,建成83家“青年优驿”,全年入住青年1000余人,打造了城阳区青岛国际博士后创新创业园、西海岸新区中德生态园·博士邨人才公寓2个省级“优徕青年社区”试点项目,共配租房源660套。
除了解决青年人住有所居的问题,在生活上,青岛还不断“加码”青岛人才住房补贴、一次性安家费、实习生活补助,以及其他“真金白银”的人才补贴……努力为在青人才减轻生活负担。
图片

此外,青岛还推出“人才强青”计划,对包括“未来之星”、青年人才等在内的各类人才群体明确提出分层次精准施策;推出“优化人才发展环境19条”“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引进使用20条”等政策,涵盖青岛人才的各项服务保障以及创新创业、招才引智等方面的支持激励措施。
同时,不断完善青岛人才服务,打造青年人才服务“一件事”联办平台,13项毕业生来青就业高频服务事项“一网通办”……
可以看出,青岛努力把青年人才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需求摸清、摸准,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让青年人才在青可以心无旁骛搞研究、放开手脚干事业。

03



营造更加包容的城市氛围

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充分发挥青年人的朝气与活力,才能为城市带来新想法、输入新血液、注入新动能,城市才能更“活”
让青年人在城市里“活”起来,首先要对他们更包容,要给他们更低的试错成本和更多舞台空间
5月1日起,青岛实施新一轮创业担保贷款政策,个人创业担保贷款额度由20万元提高到30万元,财政给予全额贴息,贷款期限不超过3年。符合个人创业担保贷款条件的借款人合伙创业的,可最高申请99万元。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额度由300万元提高到400万元,贷款期限不超过2年。
此次新推出的创业贷款政策,从政策覆盖范围、贷款额度等多维度实现“扩容”,进一步降低青年群体的创业成本,鼓励他们尽情地发挥创意念头。
图片

敢创业,更要有舞台。2024“创·在青岛”创新创业大赛、第六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选拔赛暨第七届山东省创业大赛青岛市级选拔赛(晋级赛)、“喵小创”IP形象创新创意赛(定向赛)等系列赛事,打造永不落幕的创业“舞台”。
让青年人在城市里“活”起来,还要尊重青年人的选择,并给予支持
青岛大学毕业后,临沂姑娘孙欣欣选择自己单干,当一名“整理收纳师”。通过自己掌握的美学、设计学、空间学等知识,她为客户提供家居整理、收纳方案和服务,收入过万。
运动博主、视频剪辑师、互联网营销师、汉服妆造师、民宿管家……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兴起,各种新业态蓬勃发展,职业种类呈现多样化趋势,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另辟蹊径”,选择灵活就业。
青岛不仅支持鼓励青年群体灵活就业,还积极探索灵活就业保障工作,试点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创新性开展补充工伤保险,同时探索新职业领域的职称评价,按规定使其享受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等政策。真正让青年人在这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放开手脚大胆干。
青年聚,城市兴。如今的青岛,因为有了越来越多青年人才的聚集而变得更具活力、更有实力;青年人才也因这座城的魅力而收获了事业得意与生活惬意。期待青年与青岛谱写更多美好的“双向奔赴”故事。

作者 | 任晓萌      编辑 | 明德

图片


往期精彩内容正在开发,欢迎关注!

如果您有意见建议,
欢迎发送邮件至qbguanxiangshan@163.com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