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6月9日讯 一"掐"一"点"之间百花齐放,弯弯绕绕绘出大好河山,岁月长河滔滔不息,却有一种指尖上的非遗工艺仍熠熠生辉——它便是掐丝珐琅。近日,为期100天的博融万家·2024崂山区博物馆馆际联展在青岛金石博物馆开幕,《器韵风华》青岛&上海双城联展及文博市集同步开启。青岛铭史堂工匠艺术博物馆携10件珐琅器馆藏亮相本届馆际联展,与人们共享游走于指尖的非遗魅力。
走进青岛铭史堂工匠艺术博物馆的展区,一件件华贵精致的珐琅器映入眼帘,杯盏、花瓶、香炉……五彩斑斓的纹样栩栩如生,做工考究而精细。青岛铭史堂工匠艺术博物馆执行馆长崔芦圣婴介绍,铭史堂在本届联展上共展出了10件藏品,其中清乾隆年间的掐丝珐琅宝相花纹龙耳三足炉以及清中期的錾胎珐琅福寿纹盘最为珍贵。
"这尊掐丝珐琅宝相花纹龙耳三足炉的尺寸有10.3 厘米,清代追摹古风到乾隆年间达到高峰,当时宫廷常把古代青铜器的造型纹饰运用到珐琅器的制作中,仿古器物与珐琅结合后,就创作出别样的艺术特色,这尊炉正是这一风气下的产物。"记者看到,掐丝珐琅宝相花纹龙耳三足炉以红、黄、绿、深蓝、粉等珐琅釉掐饰缠枝宝相花纹,如同莲花盛开,周围枝叶翻折卷曲,线条流畅,相互穿插交错,底部镶嵌的鎏金长方片,有"大清乾隆年制""被"字楷书刻款。
另一件珍品錾胎珐琅福寿纹盘则是鲁迅妻子许广平的祖父许应骙的旧藏。该藏品胎体为铜制,采用珐琅彩工艺描绘团寿纹,四周如意云头纹、蝙蝠纹环绕,蝠谐音"福",並以红色作为主色,外饰花叶纹,纹饰风格繁密,浓郁沉稳。盘底光素,外壁饰缠枝花卉纹。
"珐琅工艺主要分为掐丝、錾刻两种。錾胎珐琅又称剔花珐琅,与掐丝珐琅不同的是,金属胎体上的纹样轮廓线是采用錾刻、敲压等技术雕刻出来的,再用细毛笔在凹陷处填入各色珐琅釉料,经焙烧、磨光而成。制作难度更高、更为精细,不能出丝毫差错,一旦某一步有丝毫偏差,就相当于整件作品前功尽弃。"崔芦圣婴表示,掐丝珐琅技艺早在元朝就从阿拉伯地区传入了中国,明代景泰年间珐琅工艺臻于鼎盛,因此它也被叫做"景泰蓝",到了清代更是成为皇室御用之物,当时,制作掐丝珐琅原料之一的青金石仅能通过海外进贡得来,再加上制作工艺繁复精细,釉料采用多种矿石,每种矿石的熔点不同,需要多次烧制,产出量有限,因而传世之作也更加稀少。(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衣涛 通讯员 张越)
责任编辑:杨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