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6月11日讯 无偿献血不仅关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在6月14日世界献血者日到来前夕,市政府新闻办于11日下午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青岛无偿献血事业发展情况。据悉,自1994年以来,青岛已累计无偿献血超过273万人次,捐献全血4235004单位,血小板29.75万个治疗量。近年来,青岛聚焦血液供应与安全,行业体制改革和血液物联网、智慧血站建设等走在全国前列,连续27年十三次蝉联“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称号。青岛建成的全国首个智慧城市血液网,目前已覆盖全市43家医疗机构,实现急救用血“零等待”。
在全国率先打造半小时便民爱心献血圈
随着群众健康需求的增长和青岛市医疗机构床位的不断扩增,加之青岛区域医疗中心地位的确立,周边地区患者大量涌入,青岛临床用血量持续增加,血液采集和供应处于紧平衡状态。为保障临床用血,青岛从管理增效、立法保障、技术提质、智慧赋能等方面精准发力,持续深化采供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青岛在全国同类城市率先制定地方法规,连续两年将献血屋建设纳入市办实事项目,先后建设了20处具有青岛特色的爱心献血屋,在全国率先打造半小时便民爱心献血圈,全市无偿献血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青岛相继打造了热血红嫂、热血税官、热血多米诺、卫生健康系统万人流动血库、青春热血燃、美丽乡村爱心献血驿站等无偿献血公益品牌,让高尚流淌在血液中,扎根在城市里。
“四免政策”惠及3万余名爱心市民
激发市民献血热情,离不开宣传,更离不开惠民利民政策的落地。2018年,青岛在全国率先实施“先用血后献血”政策,献血者及其亲属在用血后180天内献血,仍然可以享受血费报销,为患者用血提供了极大便利。自血费报销新政策实施以来,青岛已累计为1.74万人次办理血费报销,报销金额达2069.3万元。青岛还在全省率先开展网上办理血费报销和医疗机构血费直报,截至目前,青岛已有28家医院实现血费直报,进一步简化了流程,实现群众报销零跑腿。
记者获悉,去年5月,青岛将无偿献血“三免政策”升级为“四免政策”,在免费游览政府主办的24个旅游风景区等场所,免费享受每年一次由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基本项目健康体检,免费乘坐城市公共汽车、城市轨道交通的基础上,增加了免交公立医院普通门诊挂号费。该政策实施以来,已惠及3万余名爱心市民,其中2万余名市民办理了无偿献血荣誉卡。今年4月,青岛还在全市医疗机构开展了“无偿献血优先用血”,凡在青岛市中心血站献血的献血者本人及其直系亲属,在青岛用血时均可享受优先用血政策。随着这些无偿献血激励政策的落地,越来越多的适龄公民积极参与到无偿献血活动中来。截至目前,全市已有3.6万余人次的献血者荣获国家颁发的无偿献血各类奖项。
智慧城市血液网已覆盖43家医疗机构
血液从献血者血管流向患者血管,质量与安全是重中之重。青岛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保证100%血液来自于无偿献血,实现临床用血零感染。据悉,青岛建成的全国首个智慧城市血液网目前已覆盖43家医疗机构,全市“一网协同”的血液智慧管理系统实现了从采血、制备、存储、发放、配送到临床用血的全流程追溯和冷链监管。据介绍,该系统依托物联网技术,不仅实现了医疗机构间血液的直接应急调配,更将血库前移到临床用血“第一线”。装有血液的物联网冰箱设置在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甚至急救车上。这种冰箱不仅可以记录温度,还可以自动记录血液放入和取出的时间,从而保障血液质量始终处于全链条信息监管之下。在抢救患者时,医生可以随时扫码打开冰箱,第一时间为患者输注提前完成配型的血液,不再需要医护人员往返输血科取血。急救用血的等待时间由以往的30分钟,变为全场景、全天候“零等待”。
2023年12月,青岛依托全民健康大数据等政务信息资源,建成全国首个“不宜献血人群信息库”,让献血前健康征询更加精准化,也使得血液从“血管到血管”的安全监控链条更加完善。青岛还在2008年建立血小板基因供者库的基础上,依托基因检测技术数字化系统,建设了固定献血者红细胞血型基因库,立足青岛、辐射全省,为特殊血型患者提供精准输血保障。目前,青岛已有4250人次的固定献血者入库,覆盖8个血型系统19个抗原基因数据,每天可以为4到5名特殊血型的临床患者找到相合的红细胞血液制品,平均减少配血等待时间50%,减少配血费用80%。(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责任编辑:刘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