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6月21日讯 青岛水务集团海水淡化能力达到了30万吨/天,走在了全国前列;海发集团高标准建设青岛影视基地,累计总票房超300亿元,成为中国电影的“国家队”;澳柯玛是商用冷链产品国内的单项冠军;青岛地铁是最早实现智慧城轨进行试点和尝试的单位之一;海信电视市场销量连续近20年排名中国第一,自2022年起出货量稳居世界第二……21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5位国有企业负责人参与媒体见面会,讲述我市国有企业“牢记嘱托,守正创新,扎实推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和精彩故事。
新时代新征程,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要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谋划行动。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基、生态之要,是保障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运行的一支重要力量,带有战略性、基础性和功能性的重要作用,是我们城市的生命线。”青岛水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夏正启表示,集团主业清晰、主责明确,要为未来的城市发展、产业结构的提升、产业结构的发展提供水资源的支撑。
夏正启说,水务集团是一个水文化特色非常明显的企业,“木本水源抓创新”是特色之一。围绕创新,集团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通过建立科技创新的管理体系、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大力培养科技人才,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二是聚焦行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与一些科研院所、国内龙头企业成立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体系,提供应用的示范场景,提供技术迭代的场景,协同攻关,逐步推进国产化替代。同时加大对技术成果的转化、技术产品解决方案的产品化,推动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提升。三是大力发展智慧水务。加大智慧水务前端感知系统的布设,打造智慧水厂的标杆。
国有企业在发展中,要坚持与国企改革同频共振、与城市发展同向而行,从战略和全局高度系统谋划高质量发展举措。
“近年来锚定落实国家战略、引领产业发展、创造美好生活三大目标‘打头阵、当先锋’,主攻市场化转型,深耕产业‘新赛道’,集聚东方影都、南京同仁堂、青岛电影学院等一批品牌资源。截至2023年底,拥有5家控股或参股上市公司,资产总额达到1377亿元。”海发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管学锋表示,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根基,也是集团发力的重要方向。集团始终立足城市所需、产业所趋、集团所能,聚焦主业主责提质增效、精准发力,核心竞争能力不断提升,主导产业发展取得的新成效,也创造了集团发展的新机遇。
“今年,我们通过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设立以产业投资为主业的国有控股公司,紧扣城市产业链优化布局,坚持“以投带引”导入产业,特别是在关系城市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前瞻性产业方面做深入布局,打造国内一流的AAA级综合型产业投资集团。”管学锋介绍,目前集团自主和参与管理基金11只、规模达344亿元,投资以萨科技、小派科技等新兴产业领域项目330余个。整合华大智造、国星宇航等产业资源,积极开辟了高端制造业“新赛道”。青岛大数据交易中心是山东省唯一的省级数据交易机构、获批省级数据开放创新应用实验室,环保新能源领域申创技术专利已达60余项。
“澳柯玛集团聚焦主业、守正创新,我们大力推进国企改革的深化提升,增强企业的核心功能和核心竞争力。”青岛澳柯玛控股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斌表示,集团秉持“以科技创造幸福温度”的企业使命和“成为智慧制冷领先的国际一流创新科技企业”的发展愿景,坚持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战略,致力于做产业升级和转型。
在谈及创新驱动的话题时,张斌坦言,澳柯玛要扛牢国企担当,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我们确立了以先进低温技术研究作为突破口的研究方向,打响了先进低温技术研发攻坚战。”他说,目前集团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在青岛建立了先进低温研究院,聘请了行业内知名学者担任首席科学家,研究先进低温技术。其中,“极低温制冷关键技术研究及mK级无液氦稀释制冷机应用”项目已获批2024年青岛市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目前已完成关键核心零部件设计和制作,正在进行样机试制。同时,为更好地进行研发,集团在崂山区建立了先进低温成果转化中心,打造国内领先的先进低温技术孵化基地。
“改革赋能是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根基。”青岛地铁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纪明涛在解析国企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时如是说。他表示,今年是青岛地铁的市场化改革年,集团确立了“五化”目标,即“治理现代化、经营市场化、人才专业化、管理价值化、视野国际化”。围绕这“五化”构建科学规范的运转体系、富有活力的市场化考核激励体系、人才“引用育留”的管理体系、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着力打造既有国企优势、又有市场活力的一流城市投资建设运营商。
他透露,下一步,青岛地铁要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期,在“轨道交通+人工智能”领域确定了“1123N”行动方案。第一个“1”,是与山东大学、华为、中兴、极视角、百度等头部企业创建一个创新联合体。第二个“1”,是跟山东大学筹划1个人工智能应用实验室,“23N”是聚焦大模型和AI机器人2项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新一代人工智能在智慧建造、智慧运行、智能运维3大领域赋能N个场景,计划到2025年发布城轨人工智能大模型,赋能轨道交通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助力青岛市人工智能强链补链延链。
牢记嘱托、守正创新,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海信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在显示领域,面对日韩企业在OLED电视产品上的挑战,我们推出了自主研发的ULED产品,并不断进行技术升级,也坚定地开拓激光显示领域,引领了全球激光显示行业的发展;2021年,我们收购了日本三电公司,高水平高起点切入一个新赛道新产业。汽车电子产业已经被确定为海信的第二增长曲线,我们目前已经布局了汽车压缩机和空调系统。在应用端,海信将电视屏延伸到了智慧驾驶舱,将激光显示延伸到了抬头显示领域,同时将智能交通也切入到了车路协同和无人驾驶领域……”海信集团高级副总裁陈彩霞在展现集团发展“成绩单”的同时,将海信的成功归因于“始终坚持科技创新”。目前,海信在全球建有26所研发机构,“致力于科技创新,引领以智能化为核心的先进智造,以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幸福亿万家庭。”陈彩霞表示,这一企业使命承接了企业愿景,体现了百年海信的责任与担当。未来,海信将在全球市场与更多消费者建立紧密链接,助力他们实现超越期待的全场景生活体验。
与会国有企业负责人纷纷表示,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彰显了国有企业的使命情怀和责任担当。青岛国有企业将牢记嘱托、守正创新、不断攻坚突破,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青岛新篇章”注入强劲动力。(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兰星)
责任编辑: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