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底,一位演出策划人在朋友圈晒出了七个盒饭照片,标记了他在青岛各大演唱会现场舞台搭建、执行、盯场的历程。七个盒饭也是演出行业的炫耀——单月六场演唱会,演出人迎来了空前的市场景气。单月六场,实际上是单周四场:六月第二个周末,邓紫棋两场“I AM GLORIA”、陶喆两场“Soul Power II”分别在高新区、崂山区举行,四场演唱会齐齐售罄,验证了青岛演出市场的“大容量”和“空腹感”。演唱会数量激增背后,实际上是演唱会行业头部企业的落子效应,像是山东有朋、江苏星华、深圳凯潽勒等公司长期与一线歌手有深入合作,在国内高密度推出顶级演唱会;许嵩“呼吸之野”演唱会的出品方太合音乐之前在青岛落地了麦田音乐节,与青岛市场渊源深厚。头部企业持续引入演唱会项目,也对青岛在项目承接、营商配合、交通环境等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让地铁延时运营成为演唱会期间的常态而非“新闻”,如何让现场安保、人流动线疏导等形成模板化流程,如何让外地歌迷感受到当地文旅的贴心服务……这些方面青岛距离深圳、成都甚至距离太原尚有差距。在头部公司之外,新兴演唱会举办方也值得“珍惜”。业内人士接受采访时表示,像是潘玮柏“狂爱”演唱会举办方“杭州星烁演艺”、杨丞琳“LIKE A STAR”演唱会举办方“江苏达意美施文化”都是首次进军青岛市场,演艺市场新势力落子,对于市场扩容有着显著作用。尤其当下歌迷口味多元化、分层化趋势明显,新兴公司对于细分市场的歌手更加关注,青岛上半年不足二十场演唱会,相较于国信体育场/馆、市民健身中心体育场/馆来说,市场容量远未满足,如何持续吸引演唱会新势力落地,青岛应该拿出新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