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宣传 | 这项“黑”科技,为何能穿越4000年?

假如文物会“说话”,那擅长“讲述”青岛古文明的“代表”之一非薄胎黑陶高柄杯莫属。

前不久,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组织开展山东文物标识实物原型推选工作,蛋壳黑陶高柄杯从全省500多万件文物中脱颖而出,“当选”山东文物标识实物原型。

这种薄胎黑陶器皿是山东龙山文化特有的标志性陶器,也是我国古代制陶艺术的巅峰之作。青岛胶州三里河遗址出土的一只薄胎黑陶高柄杯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长期陈列于国家博物馆,成为山东龙山文化的“门面担当”。

4000多年前的制陶技艺,在岁月长河中流传至今。黑陶,闪耀在青岛的历史文脉中,也活跃在青岛的发展脉动里。


一、4000多年前的“青岛手造”

龙山文化可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它以黑陶和灰陶为特征,又被称为“黑陶文化”,以山东最为典型。


蛋壳黑陶高柄杯被选为山东文物标识实物原型

黑陶文化,制陶高峰。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这样概括制陶技艺:“水火既济而土合。”陶器是人类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工具,开辟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

黑陶文化代表中国制陶史的一个高峰。在龙山文化之前,彩陶文化延续了数千年。中国出土的古陶器大都是含沙量极高的彩陶和红陶。而在此后4000余年的历史中,制陶水平都未曾超越这个时期。黑陶在技艺、审美、文化层面都达到一定高度,薄胎黑陶高柄杯更被誉为中国制陶史的巅峰之作。

山东“特产”,青岛“手造”。龙山文化遗址遍布山东、河南、山西等地,但薄胎黑陶高柄杯却是山东龙山文化所独有的。潍坊姚官庄、胶州三里河、诸城呈子、临沂大范庄、泗水尹家城等地出土的蛋壳黑陶可谓地地道道的山东“特产”。

薄胎黑陶高柄杯

比如,胶州三里河遗址出土的一件薄胎黑陶高柄杯,堪称史前先民的“炫技之作”。这件蛋壳黑陶杯最薄的地方只有0.2—0.3毫米,高20厘米,重仅39克。“黑如漆,薄如壳,掂之飘忽若无,敲击铮铮有声”,虽在土中埋藏了约4000年,仍光亮如镜。

难以复刻,史前“黑”科技。这种薄如蛋壳的艺术品,在古代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专家们通过大量模拟实验,推测出蛋壳陶的“制作秘籍”,步骤复杂、技术精湛、周期漫长,认为这是“现代人都无法完美复刻的绝版‘黑’科技”。

比如,现代制陶技术显示,顺利修出厚度0.2—0.5毫米的陶胎是非常困难的,但4000多年前的先民却做到了。再如,蛋壳陶中含有相当数量的碳颗粒,而且它的形成工艺与现代碳纤维有相似之处——“渗碳”。即在合适温度时从窑顶加水,密封所有进气孔,使窑室内形成完全缺氧状态,大量水蒸气侵湿窑墙和炉火,形成的碳离子渗透到陶坯中,完成高温渗碳工艺流程。

二、黑陶背后的“文化密码”

穿越4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黑陶不仅闪耀着中国制陶技术的“黑”科技,更蕴藏着山东龙山文化的“密码”。

“礼出东方”的实证。“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乐制度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之一。考古学等研究发现,礼乐制度起源于以山东为中心的海岱文明地区,“礼出东方”这个观点已经被学术界所认可。

“禮运东方:山东古代文明精粹”展

礼器是礼制的重要物化形式。考古学家认为,蛋壳黑陶高柄杯已脱离实用范畴,被赋予了明确的礼制内涵,可能是在祭祀等重大礼仪活动上使用的特殊酒器。因此,蛋壳黑陶高柄杯“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曙光,也“见证”了山东“礼仪之邦”的历史渊源,为“礼出东方”提供了考古学实证。

“不施粉黛”的审美。“天然泥料在窑火中孕育出的这抹黑色,深沉而静钝,仿佛裹挟着古老的文明扑面而来。”从红陶、彩陶到黑陶,不仅体现了制陶技术的进步,也展现了审美层面的改变。相较彩陶的明快张扬,黑陶的“气质”更加温润文雅。

人面鱼纹盆

从出土文物看,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彩陶发达,以色彩、纹饰为重,如最为典型的人面鱼纹盆。而黑陶以造型和工艺见长,更多通过器物造型进行审美表达,风格简洁爽利。这样的差别展现了两种文化不同的审美倾向。

此前,仰韶文化的发现者、瑞典考古学家安德生曾认为,仰韶文化的彩陶与西亚、中亚很相似,提出了“中国文化西来说”。而黑陶文化的发现,证明以山东为中心的海岱文明存在一支与彩陶文化完全不同的黑陶文化系统,为中华文明本土起源说提供了考古学上的确凿证据,从根本上推翻了“中国文化西来说”。

再现历史的“活化石”。4000多年前东夷先民使用的黑陶流传至今,堪称历史的“活化石”。

比如,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青岛,黑陶烧制的炊具、餐具、茶具等仍是常见的生活用品。胶州市李哥庄镇冷家庄自然村的制陶产业最早可追溯到明朝永乐年间,当地生产的陶盆、陶碗、陶罐等在即墨、平度等地深受欢迎,曾一度占据青岛地区70%的市场份额。城阳区西城汇社区也曾是青岛的黑陶生产中心,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烧黑陶,泥火交融、青烟缭绕。

三、让“泥土变黄金”

历史悠久的黑陶正在一步一步融入当下的生活、产业,焕发新时代的魅力。

传承创新,“潮”起来。古老的黑陶文化需要潮流新表达。随着时代的发展,黑陶这门古老的技艺也亟需开拓传承新局。

刘锦波创作的蛋壳黑陶雨滴瓶

比如,蛋壳黑陶作为黑陶文化的巅峰之作正在被越来越多人关注。胶州蛋壳黑陶非遗传承人刘锦波数年钻研这门已经“失传”的手艺,成功复制出了蛋壳黑陶高柄杯。他还不断创新蛋壳黑陶的艺术表达形式,创作了蛋壳黑陶雨滴瓶、2.4米高“超大款”蛋壳黑陶高柄杯等新作品。冷家庄村也在不断探索黑陶制作新技术,他们尝试将掐丝珐琅、彩绘等工艺运用到黑陶创作中,近期还准备推出螺钿工艺新产品。

拓展渠道,“走进来”。古代黑陶制作工艺精湛,以生活实用器居多,而现在大多数黑陶只扮演了工艺品、观赏品的角色,和百姓生活拉开了距离,缺少了“烟火气”。

刘锦波(右)向外国友人展示黑陶雕刻

保护历史文化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历史走进生活,走进百姓心里。一些黑陶艺术家开始尝试将现代艺术理念融入黑陶创作,让黑陶“飞入寻常百姓家”。冷家庄村从今年开始“触网”直播,党支部书记叶鹏飞“上阵”传播黑陶文化,推介黑陶生活产品,让老手艺、老产品重新走进百姓生活,焕发新生机。

产业助力,“走出去”。小黑陶孕育大产业,越来越多地方开始推动黑陶的商业化、产业化发展,让“泥土变黄金”。

比如,章丘、馆陶、齐河等地的黑陶产业已初具规模。齐河全县已培植起多家黑陶工作室和黑陶制作龙头企业,黑陶产业年产值3000余万元,产品出口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超过200万美元。

近年来,青岛胶州以三里河遗址为依托,大力发展民间黑陶产业,黑陶价值正在被重新发掘,成为胶州独特的文化名片。

一抔抔泥土千揉百转、一窑窑泥坯烈焰涅槃。穿越4000多年的漫长时光,黑陶从历史中“走来”,“诉说”着过去的老故事,也“讲述”着未来的新故事。

作者:王伟 洪博 洪琛

欢迎扫码关注“青岛宣传”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王亚楠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