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7月18日讯 在万象更新的张村河畔,历史的长河悠悠流淌,孕育了中韩街道延续千百年的深厚文化底蕴。在这里,文化如同一棵参天古木,根深扎于岁月的土壤,滋养着世代人的心田。时代变迁风起云涌,如何让这棵承载着无数记忆与梦想的文化之树茁壮成长,绽放出满树绚烂繁花,是城市发展亟需面对的“传承之问”。
崂山区中韩街道以实干给出“答案”——以“两创”为壤涵育时代新芽,让精神文明之树常青不朽。2024年,中韩街道持续推进文化“两创”与精神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发展,目前共开展文化“两创”系统培训班课程300余场次,累计惠及中老年群体近万人,取得了初步成效。
党建引领:红心向党以文化铸魂
中韩街道吹响党建“先锋号”,打造高质量组织体系,为文化“两创”铺开光明之路。街道出资先后4次,选派组织人员赴青州大福地、城阳区等地考察学习,鼓励社区积极探索接地气、有活力、可持续的工作路径模式,走出一条符合社区实际的文化“两创”与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道路。
与此同时,中韩街道发力培育一支本土文化骨干队伍,探索形成“1+X”文化队伍体系,即以本土骨干力量为主,汇聚多元化(“X”)专业资源力量,以点带面推动文化“两创”工作开展,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融入民生服务、矛盾调处和家风家训等要点,在开展活动的同时主动关心居民的生活情况,为居民解决生活问题10余项,持续推进文化“两创”工作“纵横向”多层次同步拓展。
资源集聚:凝聚优秀文化向心力
中韩街道以加强文化资源交流,凝聚优秀传统文化向心力,广邀联创共建单位发挥活动资源优势,强化阵地建设、项目课程培育,链接人才资源,深入拓展基层文化阵地的功能效用,让文化“两创”之花齐绽放,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服务。街道打破文化资源壁垒,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牵引线”,形成涵盖12个类别的40余项课程清单,通过“点单送课”模式,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此外,联合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3所共建学校打造“韩小青”流动少年宫进社区项目,将优质的教育服务直接送到社区青少年“家门口”。
以文化“两创”为载体,中韩街道开展关爱服务、环境保护、文明培育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360余次,开展扎染、团扇、皮影等非遗文化宣传保护主题“两创”课程10余场,激活优秀传统文化一池春水,甘霖无声浸润和美生活。
家训、家教、家风既是一个家庭育人治家的经验,又是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一种独特缩影,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此,中韩街道以崇德向善、孝老爱亲、邻里和睦等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理念为切入点,化解邻里矛盾、拉近干群距离、营造和谐民风,形成改善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干群关系、党群关系合力。以居民需求为导向,让中医养生、健康义诊、推拿体测等走入课堂,结合“我们的节日”“移风易俗”“文化进社区”等主题开展文化体育活动60余场,总受众4500余人次,以居民喜闻乐见的内容形式“点亮”传统文化内涵。
锐意创新:因地制宜展中韩风采
中韩街道还为文化“两创”与精神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发展插上创新的翅膀。通过加强课程形式创新,推动掀起文化学习热潮。抓住“一老一小”两个关键群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深度融入社区生活的各个角落,渗透到每个家庭之中,让居民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文化素养,增强社区凝聚力。中韩街道因地制宜,引导各社区根据社区形态分别探索形成社区本土骨干自学自导推进和专业老师体系化课程孵化双模式,调动居民参与课程创作,深入挖掘张村河文化、民间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精髓,让“魅力中韩”底色更浓、成色更足。
与此同时,中韩街道将持续通过组建“两创”微信群、社区小程序报名、老学员谈心、以楼为单位组织编排节目等方式鼓励居民参与,结合集体生日、毕业典礼、心得分享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进一步提升居民归属感和幸福感。为了充分调动居民积极性,中韩街道精准把握居民需求,设计个性化课堂游戏,加入拍打养正操、八段锦、健身操、律动操,以良性循环的课程形式带动居民积极性。
古韵亦有新声,张村河畔的文化回响悠远绵长,文化“两创”与精神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发展蒸蒸日上,将中韩街道淳朴动人的家风家训接续传扬,让家庭美德乘着城市更新与城市建设的东风焕发崭新生机,书写中韩街道家家户户宜居和美的新篇章。(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衣涛 通讯员 梁太宏)
责任编辑:杨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