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8月17日讯 17日上午,第十二届中国能源科学家论坛暨碳中和会议在青岛开幕。会议由中国能源学会、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北京能源与环境学会主办,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国家能源煤炭分质清洁转化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青岛大学等联合承办,以“聚青年智慧、创绿色未来”为主题,吸引了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400余位参会代表,共同探讨能源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与碳中和路径。
会议围绕我国低碳转型应对策略、减碳、固碳和去碳的前沿技术与实现碳中和的可行性路径等充分交流观点,广泛讨论对策,为推动我国新型能源体系的建设和双碳目标的如期顺利实现贡献智慧和力量。
省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凌文,中国科学院院士贾承造,中国能源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 ,北京能源与环境学会副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来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校长戴彩丽,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尚建选,山西省智库发展协会会长李中元,鹏飞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山西省氢能产业联盟理事长郑鹏,省科协秘书长李莉,市科协副主席柳本才等出席会议。
开幕式上,赵文智在致辞中深刻分析了当前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包括油气对外依存度高、温室气体排放压力大等问题,并指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技术专长,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贡献力量。戴彩丽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一直致力于能源领域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将继续为推动能源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论坛期间举办了“2024能源与环境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导师聘任仪式,为青年学者们引入了多位资深导师,以加强青年人才在能源与环境领域的培养与指导。该计划由中国能源学会携手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和北京能源与环境学会共同设立,旨在培养能源与环境保护领域的青年才俊,通过系统性培养与实践机会,为他们搭建成长的广阔平台。本次聘任了包括贾承造在内的8位院士、国家杰青等顶尖学者作为特聘导师,他们将在各自的专业细分领域对青年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论坛组织召开“青年学者学术墙报展”,12位青年学者凭借卓越成果获张来斌颁发的荣誉证书,不仅展示了个人风采,更激发了科研界对能源环境领域的浓厚兴趣,为领域发展注入新活力。
凌文、贾承造、武强、张来斌分别就能源领域的核心议题作权威报告,深刻剖析了我国能源发展的现状、前景与挑战,为推动我国能源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和战略指导。其中,凌文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属性”为题,深入探讨了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及路径。他强调,可持续发展不仅是能源领域的必然选择,更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构建绿色、低碳、高效的能源体系。贾承造聚焦“我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前景与理论技术挑战”,分享了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最新进展及面临的挑战。他指出,面对国内外复杂的能源形势,加强油气勘探开发理论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我国油气行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武强的报告“我国能源战略形势若干问题探讨”,从宏观视角出发,全面分析了当前国内外能源战略形势,并就我国能源结构调整、能源安全保障、能源国际合作等关键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他强调,制定科学合理的能源战略,对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张来斌的报告“深部地下空间储能安全应急保障技术”,则聚焦于能源储存与安全领域的前沿技术,介绍了深部地下空间作为新型储能场所的潜力和优势,并深入探讨了储能过程中的安全应急保障技术,为我国能源储存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提供了新思路,对于提升能源系统的灵活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能源转型与绿色创新发展”圆桌论坛上,来自产学研各界的精英汇聚一堂,就能源领域的未来趋势与挑战展开了深入交流。青岛德固特节能装备董事长魏振文分享了节能技术的最新突破,哈工大能源学院党委书记赵义军则从学术层面剖析了转型的迫切性。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李忠洋探讨了清洁能源技术的应用前景,而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主任郭屹博士则带来了国际低碳技术的宝贵经验。国能氢油董事长林进猛则重点介绍了氢能领域的创新成果,为论坛增添了新的亮点。经过热烈讨论,论坛达成共识:能源转型与绿色创新是时代赋予的使命,需多方携手,共克时艰,推动能源产业向更加清洁、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论坛专为青年科技人才精心筹备的“院士专家及青年学者座谈会”,不仅搭建了一座连接智慧与梦想的桥梁,更是一次启迪思维、激发潜能的盛会。多位在能源与环境科学领域享有盛誉的院士专家莅临现场,与青年学者们进行了深入而亲切的交流。“院士专家及青年学者座谈会”不仅是一次简单的交流活动,更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学术盛宴,它对于促进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推动能源与环境科学领域的创新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会议将持续两天,期间,参会代表不仅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与友谊,更在思想碰撞中激发了新的灵感与火花。主办方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我国能源科学与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文/图)
责任编辑:王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