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海上来|第二批赴上海专业实训干部走进长三角文博会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1月21日讯 当黑科技遇到文化产业,两者如何完美融合?水可流、船可行、鸟可飞,“5G大运河”奔流不息;AI助力,对着两块“可弹奏”屏幕做出相应手势动作,可以完成一曲苏州评弹;有声化赋能,一间无人值守的“24小时城市书房”,可让观众体验新技术带来的音频数字化场景……11月21日,正在进行的第三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文化+科技”、“数字文创”、直播带货等悉数亮相。紧抓文化新业态在上海“大阅兵”的机遇,部分专业实训干部也来到长三角文博会,探寻数字化赋能文化产业的魅力。

腾讯公司用人脸融合、OCR(光学字符识别)、智能媒体创作等技术创造出高科技版“琴棋书画”,颇为吸引眼球。在这里,观众不仅可以对着屏幕弹奏出一曲苏州评弹,还可以和国家队AI陪练“绝艺”,一起探索围棋世界。当观众挥毫写下关于生肖的成语,便可以看到活灵活现的生肖动物跃然屏上,手写体识别的准确率高达95%;而现场拍摄一张照片,与模板进行融合,观众就能穿越回烟雨南宋,获得惟妙惟肖的杭州传奇人物形象。据介绍,此次文博会上,腾讯将AI与中华文化相结合,成功打造了科技+文化的样板间,进一步推进了AI场景落地。观海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新奇体验不仅吸引了年轻人,许多老年人也跃跃欲试。“高科技,其实也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体验完后,白发族们纷纷发出如是感叹。

向科技要力量的文化企业不仅于此。江苏省以数字技术打造《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不仅将草长莺飞、桨声帆影的江南美景搬到现场,更有诗书画印等艺术作品与之呼应交融,兼具科技感和文化底蕴;喜马拉雅打造的“24小时城市书房”,有声书柜、有声书墙、有声画框等科技产品琳琅满目,融合了传统图书馆与现代科技,更是当下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呈现;热播影视剧《庆余年》、风靡海内外的《全职高手》......人们达成的共识是——网络文学已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文化名片,越来越多本土IP破土而出,成长为饱含中华民族特色、与全球用户产生情感共鸣的文化符号。

“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文化产业带来重创,也倒逼出了新机遇。数字与文化的融合变得更深度了,5G、人工智能、直播等高科技的跨界赋能,使得产业迸发新的机遇,更是倒逼内容生产者修炼‘内功’。” 在长三角文博会现场,第二批赴上海专业实训队临时党总支副书记蔡全记说。而这,也从国家统计局最新信息得到验证。数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0.6%,但是,以 “互联网+文化”为特点的文化产业新业态却加速成长,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1.9%,显示了逆风起飞的强劲活力。

“随着‘文创50条’落地,上海在全市范围内已有137家市级文创园区、10家示范楼宇和20家示范空间,为上海培育先进的文化产业形态、扩大文化产业规模效应创造了有益的空间载体。”专业实训干部彭鹿鸣说,上海正在实现以IP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数字视听、游戏动漫及周边多元产品全产业链融合,亦体现产业、技术、平台的跨界。

上海是全国开展互联网直播带货最为活跃、发展最为迅速的城市。在现场,观海新闻记者还看到,长三角文博会还把直播宣传带货作为促进交易的重要举措,各种搭建直播间,形成了人、货、场的有效对接。

现场体验了长三角尤其是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蔡全记说:“通过对数字创意时代世界级大城市群的文化消费升级研究,打造创新生态、促进文化消费首当其冲。下一步,通过IP延伸开发,联动文化消费与其他消费,加强对老字号的创新开发,让新消费适用老载体,探索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生态规律,这些都是青岛着力发展的方向。”(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驻沪记者 胡相洋 文/图)

责任编辑:孙丽荣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