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海上来 | 上海产业园区:“平方”变“立方”,亩产论英雄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1月25日讯  遍布上海的工业园区是上海制造的主战场,也是培育名企、打造名品的“涵养地”。一组数据显示,去年,上海产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在全市占比超过80%,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甚至逼近90%。打开上海市产业地图,张江、市北、漕河泾……这些响当当的名字“成色十足”,在集聚高端要素资源,发挥头雁作用的同时,也带动提升了上海产业园区发展能级。

然而,广度上的覆盖,也让上海看到了一些园区产出偏低,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土地已无增量,产业集而不群等问题。正反两方面经验,正在给上海产业园区“腾笼换鸟”以启示。今年以来,上海在打造产业园区上动作频仍,不仅提出要集中力量打造26个特色产业园区,还一次性拿出60平方公里产业新空间,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智能制造等六大核心产业领域,在产业形态上着力体现“制造+服务+研发”深度融合,“以环境论英雄、以能耗论英雄、以亩产论英雄”,不断挖掘产业用地潜力。

“老牌”日久弥新  高地再起高峰

在上海,“张江男”曾是一个符号:具备理工科背景,常常深居简出,工作勤奋,拙于表达,薪水很高,却不太会消费,智商很高,却普遍想法简单,不讨女孩子喜欢。而正是这群人,创造了一个属于张江的“神话”。

从上海地铁2号线张江高科站出来,迎面就是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大门,沿着祖冲之路一直往东走,一路分布着中芯国际、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等集成电路领域的龙头企业。张江生物医药基地、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等“中国芯”、“创新药”产业化载体分布其间。28年历史的张江,是上海老牌的产业园区。从“药片”到“芯片”,张江“片片”都很精彩。目前,这里汇聚企业1.8万余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3家,高新技术企业828家。张江高科站这个最初开通时没几人乘坐的“荒凉”站点,如今已成为上海科技创新的一大地标,张江也成为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核心承载区。

当“张江男”成了一群人的标签,当下,借助大数据,网上热传的“上海最孤独一人食外卖单分布图”中,好事网友将浦东“张江男”vs浦西“漕河泾男”,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漕河泾这个具有36年开发历史的“老牌”园区的非凡魅力。

“漕河泾是全国唯一一家没有管委会的开发区,这种独特的体制,让漕河泾一开始就非常注重运用市场化的力量,并构建了一整套针对创新企业的服务体系。”在漕河泾开发区工作了15年的董申鹰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在市场化的导向下,目前,漕河泾开发区拥有中外高科技企业及研发、服务机构3600多家,其中84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设立139家高科技企业,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为支柱产业,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环保新能源、汽车研发配套为重点产业,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产业的“1+5+1”产业集群框架。特别是这两年,通过优化招商环境,吸引商汤等多家国内外知名AI企业集聚,这些高产出率的企业,让漕河泾的经济密度始终名列前茅。

新园“无中生有” 老园“腾笼换鸟”

11月13日,位于上海S4高速南桥望园南路出口的美谷美购广场正式开业,这是奉贤区东方美谷全新推出的大型化妆品消费空间,一时间门庭若市。这种景象值得深思:为什么一个距离市中心近50公里的远郊区,可以做大化妆品生意?

记者从日前举办的第三届东方美谷国际化妆品大会上找到了答案——无中生有。据介绍,“化妆品企业数量占全市25%,集聚了18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是东方美谷2015年的产业起点,也正是在这一年,奉贤区把“美丽健康”作为产业“平地起高峰”。如今,经过5年发展,东方美谷已汇集了700多家实业型企业,3000多个美丽健康品牌扎根于此,东方美谷中的化妆品企业销售额占到上海全市总量的约40%,日渐成为国际化妆品企业抢占中国市场、中国化妆品品牌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平台。

如果说东方美谷 从“无中生有”变为“美丽高地”,那么临近奉贤的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则通过“腾笼换鸟”、存量升级,再次“勇立潮头”。

一如漕河泾,位于工业大区闵行的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样具有首批“国字号”开发区的历史荣光。但是根据2035年上海城市总体规划,闵行区的工业用地总量将从现有的69平方公里减至33平方公里,这意味着,闵行必须要采取更集约、更高效、更优质的土地利用方式,实现产业升级。于是,当有的开发区在力争增加企业数量时,闵行却在选择做“减法”。如今,闵开发企业数量已从最初的167家减少到70家左右,土地再利用率已达45%。

闵行开发的“腾笼换鸟”,换来的是“俊鸟”齐聚。经过多年调整,园区企业数量逐步下降,但企业质量越来越好。抛开ABB、西门子、三菱电梯这些机电巨头,闵行开发区的医药产值也占到上海全市医药产值的六分之一。“减法还要继续做,未来5—10年内,争取在‘土地零增加’的前提下,将企业数量由目前的70家减少至50家左右,持续提升经济密度,将闵行开发区打造成为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名园。”闵行开发区总经理冯晓明说。

不撒胡椒面  亩产论英雄

一个月前,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东方芯港”集成电路综合性产业基地正式启动,这个堪称新片区挂牌以来发展最具显示度、目标打造国内第一芯片制造高地的高新产业,成为上海产业园区瞄准最前沿,着力提升经济密度的“经典之笔”。

记者了解到,目前,新片区已集聚集成电路亿元以上规模企业40余家,涉及总投资超1500亿元,占新片区产业总投资的一半左右。包括芯片制造领域的华大、格科、新微、闻泰,设备制造领域的中微、盛美、凯世通,关键材料领域的新昇、天岳,芯片设计领域的华大九天、概伦、国微、澜起、寒武纪和地平线等一大批国内顶级集成电路企业已云集于此。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新产业和科技创新处副处长陆瑜表示:“每家落地企业都能在临港新片区找到上游的供应商与下游的客户,全面布局的产业生态将成为‘东方芯港’吸引和集聚集成电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而这,只是上海着力打造的26个特色产业园区之一。

据悉,为打造优势更优、强项更强、特色更特的园区经济,今年3月份,上海推出26个面积在3至5平方公里的特色产业园区,如上海智能传感器产业园、马桥AI创新区、华东无人机基地、嘉定氢能港等,这些“小而美”产业园区,将主动拥抱高端前沿产业优质项目,有效提升产业集中度和显示度。同时,惜土如金的上海,还一次性拿出60平方公里产业新空间,再次向外界传递强烈信号:哪怕是寸土寸金,但“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

如今,“以环境论英雄、以能耗论英雄、以亩产论英雄”,正在成为考核上海产业园区经济发展成效的新标准和新方向,截至2019年底已达到75.3亿元/平方公里。上海市经信委相关人员表示,这批新经济空间在形态上,将从“平方”变“立方”,“制造+服务+研发”深度融合,承载能级更高,更具弹性。同时,也要围绕“三个论英雄”,不断挖掘产业用地潜力,把存量变流量,促存量转增量,努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着力提升投资强度和经济密度。(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驻沪记者  胡相洋  文/图)

责任编辑:程雪涵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