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销售额超200亿,“它”从未消失

图片

有态度的思想者
11月2日,地铁2号线海信桥站站口开了一家生鲜超市,这家超市的名字既陌生又熟悉——供销社生鲜超市。
青岛供销集团供应链公司、西海岸新区供销集团供应链公司与青岛地铁集团全资子公司青铁商业,是这家超市的发起方。这也是青岛市主城区首家供销社生鲜超市。

图片

主城区首家供销超市开业当天销售火爆
供销社作为特定历史背景的产物,是计划经济时代主要的商品流通渠道。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市场主体日益多元化,供销社逐渐淡出公众视野。
但其实供销社系统从未退出历史舞台,在经历了调整与改革后,它又开始重回大众的视野。
青岛的佳世客、利客来,这些大型商超均有“供销血液”。在全省拥有7家店铺的永旺佳世客,青岛供销集团有限公司持股40%;青岛本土成长起来的大型商贸企业利客来集团,由李村供销社演变而来,如今青岛供销集团有限公司仍持有4.4%的股份。
2024年,青岛供销社全系统销售总额有望超过220亿元、利润超1.2亿元,营收利润同比增长都在5%左右。

01



此“供销”已非彼供销”

从1954年全国统一供销合作社系统建立算起,供销社到现在已经走过70年历史。
在计划经济时代,供销社是农村商品流通的重要机构,承担农资供应、农产品收购和日用品销售等任务。
当时,供销社靠“统购统销”几乎包揽了中国几亿农民的日常生活,小到柴米油盐酱醋茶,大到化肥种子和燃料,一应俱全。
改革开放后,多元化市场主体涌现,激烈竞争之下,供销社的规模和影响力一度下降。为寻求自救,供销社也开始市场化改革,或开拓多元业务,增加自身的盈利能力;或转为企业化经营,增强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视,供销社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供销社被重新定位为综合服务平台,成为推动农资供应链优化、农业全产业链服务的重要力量。
青岛市供销社是中国供销社成功转型的样本之一。
围绕城镇化出现的“地怎么种”“谁来种”的新问题,青岛市供销社开创了“土地托管”的新模式来应对。
大国小农是我国基本国情农情,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的小农生产方式,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现实。
而最现实、最有效的解决之道,就是通过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和组织形式等现代生产要素有效导入小农户生产,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以服务过程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
依托社有企业力量,青岛市供销社实施耕、种、管、收全程土地托管服务,推广“小田并大田”、“减垄增地”等新模式,实现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助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图片

市供销社社属企业正在开展农田飞防作业
2023年,市供销社获中央财政1000万元资金支持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用于10万亩土地耕种防收全程托管服务,为计划单列市中唯一入选城市。2024年青岛再度入选试点,补助资金和试点面积较前一年实现翻倍。
随着新型服务体系的打造,市供销社服务辐射能力正不断增强,全年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330万亩次,农业社会化服务“青岛经验”获全国总社肯定,在供销系统内推广。

02



商业领域多方探索

“供销网点多,服务一条龙。快递送到村,农货卖进城。”
这句顺口溜,是供销社当前流通网络建设的真实写照。截至目前,青岛市供销社系统面向消费者的流通服务网点大概有230余处,成为畅通农村与城市之间要素流动的“双车道”。
其中,“把农品卖进城“是供销社看家本领。

图片

供销市集将农品卖到居民家门口
就在主城区刚刚开业的供销社生鲜超市中,部分生鲜的价格能比市场价低10%左右,每天都有附近的居民一大早来抢“便宜货”。
低价的背后,是青岛供销系统加码产、供、销一体化建设的成效显现。
在转型过程中,青岛市供销社还不断强化“龙头带动、布局合理”的销售体系。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国务院批准了青岛2个零售合资企业项目,青岛供销社和日本佳世客株式会社合资的青岛东泰佳世客就是其中之一。
后来,通过佳世客,青岛供销社又与与日本公司合资,组建了青岛迷你岛便利店有限公司,以便利连锁店这种新的经营方式为市民提供服务。
“利客来”则是青岛市供销社转型的又一成功案例。
“利客来”的前身是李村供销合作社。1990年,利客来集团在李村供销合作社的基础上新建了4500平方米的青岛崂山商贸大厦;2002年9月,利客来召开了关于企业改制的第三次会议,完成了企业的二次改制,实现了体制的根本性转变。

图片

利客来李村购物中心 图源利客来官网
如今,“利客来”集团已经拥有几十家大型购物中心和连锁自营乡镇超市、数百家便利店的大型企业集团。
通过参股这些商业龙头企业,青岛市供销合作社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03



副业频频出圈

从全国来看,除了在商贸流通、农业农资等领域不断深耕外。在积极拥抱市场化的进程中,各地供销社多渠道展业,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
杭州市萧山区供销社,业务范围包括农资化肥、种子种苗、成品油供应、医药批零、酒店旅游、房产经营、再生资源、农产品购销等多领域,年经营收入破百亿元,并入选浙江省百强服务业;
重庆供销社积极寻求与合作社和信用社的融合,融入农业生产与农村金融环节,发挥供销社的专业性,释放其供应链金融能量,业务模式获全国总社肯定在系统内推广。
对青岛的各级供销社来说,立足当地资源禀赋,积极拓展多元化服务,不少区级供销社也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青岛西海岸供销集团于2018年成立了青鸟颐养养老服务有限公司,通过有效整合自身和社会资源,构建起“镇—社—村”三级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医、助洁等“六助”服务。
截至今年8月,集团在西海岸新区共建设运营130余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其中有128个站点在农村;建设8处养老服务综合体,提供养老床位300余张。
“农村的养老助餐,最大的问题就是区域广、跨度大,食材供应链配送成本高。但这对供销社来说不是问题,我们从产地直采,到统仓共配,可以说充分发挥了一体化的优势。”西海岸供销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即墨区销社的“出圈”,则是通过对农村闲置房产进行升级改造,打造了17处“供销人家”精品民宿。
图片
凭借两处村落的优美自然风光,节假日周末,“供销人家”常出现一房难求的火爆场景。即墨区供销社办公室主任肖顺表示,“村民每年房屋租赁收入平均达到1.5-2万元,并同时带动村民就业和当地产品销售。”
随着供销社“服务三农”使命明确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基层供销社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重新回到人们视野中的供销社,也会与我们的生活,产生越来越密切的联系。

记者|丁倩倩    编辑|赵笛

制作|宋尉嘉‍‍‍‍‍


图片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