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快评 | 父母窃听孩子,这样的爱太窒息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评论员 王学义

这两天,来自上海普陀法院的一起案件,引发广泛关注。为实时掌握孩子的学习生活动态,潘女士在程某的网店内购得窃听“特制插座”一台。后经同事提醒,潘女士认识到此举既侵犯子女隐私,还有可能涉嫌违法犯罪,于是前往派出所主动上交,程某随后也被抓获归案,获刑8个月。

说起来,这一案件处理得还算圆满,但里面折射出的一些信息依然能给我们警示。

有多少人通过各种设备监控孩子?还记得今年高考之后,江苏一名家长把放在儿子房间6年的监控拆了下来,并发文称“感谢监控陪了儿子6年”,引发网友热议。有的网友就说:“我家也装了,这不是不尊重孩子,而是没办法的办法,是跟手机、电脑、游戏的较量。孩子正处在自控力差的年龄,不好好监管的话会影响前途!现在的家长比以前的家长更难当!”这类说法收获了不少点赞。

不否认,父母是爱孩子的,监控的主要目的是想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这乍一看好像没有问题,但当父母24小时、360度无死角盯着孩子时,会给孩子造成多大的压力?孩子写作业累了,趴一会儿,监控里就有一声吆喝;孩子和同学、朋友打个电话,还担心被“偷听”……这样一举一动都处在被“凝视”中,易地而处,你受得了吗?即使是打着爱的旗号,这样的爱也是令人窒息的。

窃听、监控他人涉嫌违法犯罪。有人认为,监听自家孩子的学习生活属于私事,并不违法,这种认知是错误的。民法典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按照情节轻重分别予以拘留和罚款。刑法中也有相关条款,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另外,这也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中的相关规定。

窃听、监控孩子,可能收到相反的效果。这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养成,久而久之,很容易让孩子失去内驱力,变成习惯被控制、被掌控的人。对孩子不能完全放手,也不能过度盯紧。过度盯紧,根本而言是教育焦虑的一种体现。父母的这种焦虑很容易传递给孩子,在孩子的内心世界渐渐掀起波澜,让孩子不堪重负,进而引发心理上的抵触与反抗。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这可能成为危及家庭关系的一根导火索。

窒息的爱,也是一种伤害。家长要想真正了解孩子的动态,最好的办法还是多跟孩子沟通,留意其情绪的变化,加强与老师交流,了解孩子在生活、学习等方面存在的苦恼和困难。父母要给孩子温暖的陪伴、正确的引导,也要给予足够的空间,适当地“放手”。孩子只有学会了自我管理,才能舒展开翅膀,飞向广阔的未来。

责任编辑/王学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