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持续完善社会工作体制机制,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青岛持续完善社会工作体制机制,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社会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青岛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党对社会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完善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加强新兴领域党的建设,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深化凝聚服务群众工作,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锚定方向,把社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2023年3月,党中央决定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并在省、市、县级党委组建社会工作部门。这是党在社会建设、社会治理领域的一次系统性、全局性和创新性谋划。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等一系列重要部署,对社会工作领域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2024年11月5日至6日,中央首次召开社会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为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青岛高位推动社会工作部组建和开局起步。2024年3月12日,青岛市委社会工作部挂牌成立,坚持“政治立部、制度建部、学习强部、从严治部、作风兴部”,机构组建起步迅速,划转职责有机融合,职责分工边界清晰,统筹协调配合顺畅,制度机制建立完善,全市社会工作发展态势良好。

理论武装持续强化。全市社会工作系统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提高政治站位,找准根本遵循,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整理汇编社会工作有关的党内法规、国家法律法规、业务工作规范性文件,全系统全员学习、全面学习、集中学习。

体制机制不断健全。2024年4月,全市10区(市)均组建党委社会工作部并开始全面履行职责,建立市、区(市)、镇(街道)联动的工作体系。强化部门协同,建立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机制、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志愿服务部门协同推进工作机制、人民建议征集联席会议制度等,为加强全市社会工作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凝“新”聚力,汇聚社会治理新动能

“现在,我们扫完码就能进小区送外卖了,小区里还有楼座地图和路线指引,大大提高了效率。”在李沧区湘潭路街道印象湾小区送完餐的美团外卖骑手付健说。2024年以来,青岛创新推进“骑手友好社区”建设,通过推行“骑鲁通”二维码、设置地图指引标识、建设“骑手驿站”等措施,逐步解决骑手“进门难、找路难、充电难、休息难”等痛点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涌现了大量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近年来,平台经济呈现蓬勃发展态势,聚集了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等大量新就业群体,成为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青岛积极探索加强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统筹协调、社会工作部门指导推动、行业部门各负其责、街道社区(园区)属地管理的党建工作格局,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暖“新”成绩单——

完善“两新”工委运行机制。增设7个委员单位,直接管理15家行业(综合)党委,市、区(市)两级全部成立行业党委,实现条块结合、协同推进。

提升重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质效。开展重点非公企业扩大党的组织覆盖三年攻坚行动,全市建立“红帆支部”2104家,新增单独组建党组织的重点非公企业2424家,党组织单独组建率达到84.96%,较2023年年底提升64个百分点。

推进行业协会商会党建和改革发展。推动行业管理部门、民政等部门履实“管行业管党建”职责。制定青岛市社会组织负责人人选审核办法(试行)、全市性社会组织适用简易注销程序工作指引(试行),从制度层面破解社会组织负责人无人管、社会组织“退出难”;清理整治名存实亡的商协会,推动67家商协会换届,21家“僵尸型”商协会被撤销登记。

加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服务管理。设立882处“岛城暖心驿站”,并在高德地图标注、提供导航,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充换电、就餐等十大类服务。试点建设“骑手友好社区”,在全省首批试点开展“骑鲁通”扫码进社区,对全市2600余个封闭物业小区“一区一策”制定畅行方案,建设骑手友好社区、商圈、食堂等八大类友好场景,累计提供服务120余万人次。引导新就业群体担任社区“特聘网格员”“政策宣讲员”“民情速递员”“食品安全监督员”,组建34支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队,开展为老人提供送餐服务、照看独居老人等志愿活动。

大抓基层,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格局

“村里挂的牌子少了,村级事务有了标准规范,哪些应该干,哪些可以协助开展,哪些不该由村里做,都有了清单目录。负担减轻了,我们可以把更多精力用在基层治理、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上。”西海岸新区王台街道徐村党委书记韩宗祥对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深有感触。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治理千头万绪的“小事”,就是社会工作关注的“大事”。青岛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改革举措落到基层,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到基层,着力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

破解“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成立工作专班,摸排突出问题58个,结合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逐一推动集中整治落地见效。设立40个基层观察监测点,建立部门归口规范、提醒纠正通报等长效机制,防止反弹回潮。建设“掌上社区”平台,搭建基层数据底座,破解数据共享难、基层报表多等难题。胶州等6个区(市)37个镇(街道)试点初见成效,实现数据直达基层、一键报表。

破解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细化53条具体整治措施,持续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整治村改社区转型不彻底等15个方面问题。开展村级班子“起底复盘、规范提升”集中攻坚。

破解城市社区治理突出问题。开展“党建引领小区治理 共建社区‘幸福家园’”行动,集中攻坚整治100个重点难点小区。全市小区业委会组建率较2023年年底提高43个百分点,党组织覆盖率达到98%,物业服务企业党组织认领社区党建服务项目3000余个,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服务凝聚,回应群众关切动员全民参与

社会工作联系群众密切、服务群众直接。青岛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运用好“四下基层”制度,深化信访制度改革,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有效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完善社情民意征集、协商互动、问题解决、结果反馈机制,初步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委社会工作部统筹指导、各方广泛参与的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格局,更好吸纳民意、汇集民智。

建立45个大型新就业群体服务阵地,配套设立劳动保险、法律咨询、争议调解“一站式”受理窗口,畅通新就业群体维权渠道。定期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建立市级领导包联企业商会、常态化走访调研等制度,倾听企业发展诉求,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在“12345”热线专设企业诉求办理平台,年内受理解决6800余件诉求,满意率超96%。

统筹建设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等23支志愿服务总队,区(市)、镇(街道)、村(社区)根据实际需求建立本级志愿服务分队、大队、小队,形成覆盖全域的志愿服务网络。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247万余人,志愿服务组织1.6万余支,他们在扶老爱幼、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疫情防控、职工帮扶、应急救援中冲锋在前,持续推动“志愿之城·大爱青岛”志愿服务走深走实。(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佳旎)

青岛日报2025年1月8日1版

责任编辑:程雪涵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