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10+1”重点产业方向、40个细分赛道,青岛加快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

1月14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干字当头 勇挑大梁 青岛走在前”主题系列的第一场新闻发布会透露,青岛围绕“10+1”重点产业方向、40个细分赛道,开展产业赛道研究、科技创新引领、成果转化提速、产业融合升级、项目招引突破、企业梯次培育、要素保障支撑七大行动,加快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

围绕“10+1”重点产业方向,青岛将优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2个先导产业,突破发展生命健康、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绿色能源、智能装备等5个新兴产业,提质发展智能家电、高端化工与新材料、现代轻工等3个优势产业,超前发展1批未来产业。

通过创新型产业体系的构建,青岛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推动一批影响力强、创新潜力足的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一批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力的细分赛道在市场竞争中构筑优势,一批研发投入高、产品竞争力强的创新型企业加速崛起,一批引领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的领军人才加速集聚,实现全社会研发经费总量年均增长10%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左右,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左右。到2027年,创新型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新质生产力支撑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

突出创新引领、聚焦细分赛道、塑强竞争优势是此次青岛推出创新型产业体系的总体考量。青岛把“10+1”产业发展的重点落在细分赛道上,将按照分类推进、动态调整、梯次培育原则,对新型显示技术、海洋领域大模型等10个细分赛道,优先发展、聚力突破,以超常规力度支持培育。对磁存储芯片、先进封装、人形机器人、基因和细胞诊疗、康复医疗器械等20个细分赛道,持续发力、重点发展,推动实现扩量提质。对垂直领域大模型、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细分赛道,密切跟进、积极布局,抢抓产业发展先机。

聚焦“10+1”产业发展主线,青岛将重点实施产业赛道研究行动,加强产业研究体系建设,编制分产业和重点细分赛道的行动方案和产业图谱,合理规划各产业细分赛道的重点承接区市布局。实施科技创新引领行动,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强化重点技术攻关,创新科研组织方式,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力争到2027年科技型企业数量达到2万家。实施成果转化提速行动,开展产学研对接专项行动,建立高校院所常态化联络机制,加强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力争到2027年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1000亿元;建设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平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实施产业融合升级行动,促进数实深度融合,推进“工赋青岛·智造强市”建设,力争到2027年,打造全球“灯塔工厂”10家以上,深化“两业融合”发展,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实施项目招引突破行动,聚焦“10+1”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整合招商力量,大力招引细分赛道行业引领性项目;突破科技招商,大力引进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科技创新型企业;实施招商引资“一盘棋”统筹,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加快项目推进,提高项目产出效益。实施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做强“链主”企业,培育中小企业,力争到2027年,全市单项冠军、独角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达到55家、20家、280家。实施要素保障支撑行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力争到2027年新增省级以上产业领军人才150人以上。

青岛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创新型产业体系专项小组,统筹推进“10+1”产业发展。每个产业明确1位市领导牵头负责,由牵头部门成立工作专班主抓,构建“专项小组统筹,牵头领导挂帅,产业专班主抓,承载区市主战”的工作格局。其中,牵头市领导负责指导产业研究谋划、带队招商引资、协调解决跨行业重大问题等工作;牵头部门负责组建工作专班,建立并落实每个产业建立1个产业行动方案、1批产业创新平台、1个研究咨询机构、1套政策工具包、1组产业发展基金的“5个1”机制和年度任务清单、招商计划清单、重点项目清单组成的“3张清单”机制,牵头重点承载区市具体抓好产业赛道研究、产业项目招引、科技成果转化、产业生态构建等工作推进落实。目前,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实施方案已经印发。

市委常委、副市长耿涛出席发布会并作主发布。(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光)

责任编辑:宋尉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