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周期减少13天,一台电子看板如何串起一家服装企业的工业互联网改造?

“各班长,你们通知一下,5分钟后产线小组会议,请所有班组成员把手中的生产表拿过来汇总,统一部署日常生产任务。”繁琐的流程需要众人聚在一起才能完成,如何让这套繁琐的流程实现智能、智慧化?这是当下传统企业当下应该深思的问题。

随着青岛“工业互联网”的改革大浪潮正在深入城市、区域乃至功能区大规模协同作战,作为城市“换道超车”的重大战略节点,以“智能智慧”为创新工业引领,全力打造升级+改造为一体的“工业互联网”之都,产业融合成为了当下“工业互联”快速崛起的“金钥匙”。

一套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传统工作方式方法,是如何搭上“工业互联网”的顺风车?让一个1200余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竟“破茧而出”幻化成“数字化”智能制造,并走在产业链转型升级前端,1-9月并实现产值近2亿元。

走入青岛瑞华集团有限公司“数字化”车间现场,就能发现很多企业负责人奔走在自动化、智能化一线。他们定位自己为“构建师”,借鉴德国“工业4.0”做法,钻研着研发、设计、排版、运营、生产等环节的数字化改造,想尽办法把每个环节的数据“一网打尽”,并让繁多的数据自动形成分析,为自己的决策做参考。

随着青岛“工业互联网”战略大面积“延伸”,在青岛市即墨区科技创新园内,你很难想象会遇见这样一幕,让往日层层报表汇总的繁琐事物,只要轻轻一点就可以实现数据的采集和互联、互通。先进的服装设计系统、自动裁床、数字化改造的设备及现在流行的芯片技术与数据无缝结合;运用先进的工业互联网信息技术,把生产信息自动传输到电子看板上显示,实时查询生产计划、产品工艺、流转数量、生产效益、产品质量反馈等环节。

向管理要效益,已是企业最现实、最迫切的动力。程显玉所在的青岛科技创新园,纺织服装企业就对数字化转型有着极大渴望;2018年,由于传统生产线单件“流水作业”批次少、效率差,他们就率先进行自动化改造,引进国内先进的缝纫车间数字化项目,持续探索数字车间与工业互联网结合之路,由原来的“大流水”作业转换到现在“小流水”作业,实现“小单快返”单件流水定制作业,其模式位居青岛前列。

全车间的数字化改造,企业实现了缝纫车间的数字化MES管理系统,通过简单的操作平板,改变了以往的纸质工艺传输方式,大大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动性;使传统剪裁人员利用率提高80%、制版人数减少50%、裁剪不良品率由原来的2%降低到0.06%、产品生产周期由原来20天减少到7天、设备利用率提高20%、管理效率提高30%以上;工业互联网数字化改造升级,让青岛瑞华集团有限公司这家传统服装企业产品畅销欧美、日本及东南亚地区等国家。

青岛科技创新园负责人介绍道,传统产业已颠覆我们的想象——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源源不断注入到制造的各个环节,数字车间、智能车间潜移默化地重塑企业的运营体系,对于传统纺织服装企业来说,当前是进行“工业互联网”转型升级的最佳时间,而从现在积极融入到“工业互联网”改造大浪潮中,才有可能在未来领跑。目前,园区50余家民营企业正在陆续对产线进行改造升级,抓住“工业互联网”转型升级的黄金期。(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萌 通讯员 邹佳)

责任编辑:刘丽娜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