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名老师60名学生,8小时全陪......国内首家孤独症教育集团的“青岛尝试”

没有专门的国家课程标准,没有完善的官方课程体系,没有统一的专业教材,没有成熟的评价考核体系。每个走进这里的孩子,情况千差万别,适用的教育方式也各不相同,没有哪个既有的模式能契合所有孩子。渴望从无数的“无”中摸索出一个“有”,成了支撑青岛市晨星实验学校所有老师不断在黑暗中摸索的最大信念。作为北方第一所孤独症专业学校,从2017年4月批复成立,到2020年11月4日成为青岛市晨星教育集团核心校,青岛市晨星实验学校的老师们日复一日,用超越常人想象的耐心爱心和专业态度,努力从无数个“无”中摸索出“有”,一点点走进这群“星星的孩子”的内心,致力于为全国的孤独症教育提供“青岛模式”。

北方地区首个

普高老校舍改造成孤独症校园

“2017年4月,市里正式批复成立青岛市晨星实验学校,当时整个筹建工作组只有我们3个人。”青岛市晨星实验学校学生发展中心主任王骞告诉观海新闻记者,学校筹建之初只有校长郑芳、副校长葛玉萍和自己3个人,北方地区第一所的定位决定了没有太多成熟先例可以借鉴,但孤独症儿童家长渴望尽快入学的需求,则催促着他们要迅速从“白丁”成长为“专家”。“这里原来是青岛六中老校区,怎么把一所普高校园改造成适合孤独症孩子的学校,从设计到施工一系列的基建工程,都要从零开始摸索。”王骞介绍,不同于传统的中小学建设,晨星的新校舍要充分考虑孤独症学生的特点,既要设置更多的康复功能处室,又要满足从学前到初中不同学段学生的生理特点,整体设计施工的难度可想而知。

“整个施工过程中真的是白加黑、5+2,因为工期紧,干到半夜一两点都是常态。偶尔还会出现设计方案无法实施的情况,有的地基挖开了才发现下面是暗渠,只能不断修改完善设计方案。”2018年7月开工,当年12月底一期校舍改造工程全部完工,整整4个月,王骞几乎每天都靠在工地上。增大教学楼采光面、增设集中供暖、空调系统和中央净水处理系统;整体抬高操场高度,缩小操场与楼体的高差;贯通消防应急通道;增设电梯、坡道、扶手等无障碍设施,增加防滑、防撞、 防跌落等防护设施……经历了整整三期改造,一座功能齐全、崭新温馨的孤独症学校终于与家长们见面。2019年2月25日,青岛市晨星实验学校正式投入使用。

从零构建课程

生活劳动娱乐 全部纳入课程

普通学校以普通学校课程为主,通过集体授课完成课堂教学;培智学校以培智学校课程为主;康复机构以康复训练为主。而作为公办孤独症专业学校的晨星要教什么?怎么教?伴随着北方第一所孤独症专业学校校舍的改造完成,摆在郑芳他们面前的,是更加棘手的课程问题。经过不断地研究摸索,学校逐渐构建起了一套独特的生态课程体系,不同于很多康复机构封闭机械的训练,学校采用更加多元的评价系统,按照“一生一案”为孩子们提供全面持续动态的评估和管理。在具体的活动和课程上,把生活自理、个人卫生、 人际关系、劳动实践、休闲娱乐等内容,纳入“游戏运动”“音乐律动”“美工手工”“生活适应”等课程中,在孩子们原有的直接经验基础上,实现教学做三合一。

“大家都玩过纸飞机吗?谁能给我演示一下怎么扔,纸飞机能飞得更高更远?”跳进跳出呼啦圈、抛出和接住沙包、操场上扔纸飞机……这是上周一下午,苗苗班运动康复课的内容,在王骞和助教老师不断地“一二三四”拍子声和反复地纠正鼓励下,5名五六岁的孤独症孩子在游戏中完成手脑协调等动作的练习。简单的双脚并拢跳跃动作,每周都练习,需要整整一个学期孩子们才能掌握,寻常的抛接沙包动作已经学习了3个月还略显生疏……这些生活中游戏中孩子们需要用到的能力,都是他们的课程内容。2018年3月,接管青岛市中心聋校自闭症实验班3个班13人。而随着2019年2月、2020年8月两批新生入校,进一步扩展到10个班近60名孩子,生态课程也在更多的孩子们身上得以实践。

最高师生配比

在校8小时老师全程陪伴

从早8时到晚4时,近60名孩子在校8小时的每分每秒,28名老师全程陪伴在侧,既照顾吃饭睡觉,又要完成运动康复等一系列课程,还要处理随时可能出现的行为和情绪问题……这就是青岛市晨星实验学校老师每天的生活。

“在没有专门的孤独症专业学校前,孤独症的孩子多在培智学校里接受教育。不同于唐氏等特殊孩子,孤独症孩子因为在与人沟通上有短板,同时存在刻板行为,在管理上格外困难。”王骞告诉记者,不同于很多特殊孩子的乖巧听话粘人,因受人际沟通障碍、刻板行为等“硬伤”影响,孤独症孩子在管理上难度更大,并且接近50%的孤独症儿童还伴有癫痫,部分学生在无法表达出自己正常需求时,还会出现攻击行为。

从最初的筹备组3人,到现在的全校42名教职工,来自特教专业、学前专业、心理专业、运动等专业的老师,共同构成了这群“星星的孩子”在校期间的代理“爸妈”,负责在校8小时的教育教学与康复。“老师们没有专门的办公室,办公区全部在教室里,整整8个小时没有一点个人的时间。很多年轻老师因为太投入了,甚至没法分清自己到底是老师还是家长,投入的感情甚至比有些孩子的父母还多。”王骞说,跟普通孩子不一样,孤独症孩子的教育和康复中伴随着不断的反复和倒退,有的孩子甚至会因为年龄增长病情发展而状况越来越差,这些都在不断冲击着这些全心投入的一线年轻老师们的心理。

为了保证老师们的心理状态健康稳定,学校在定期培训提高老师专业素养的基础上,每周五下午还会组织文体活动,帮助老师放松身心释放压力,同时班主任工作室也会组织各种团建活动,邀请专家走进学校为老师们提供心理专业讲座。

从学校到集团

努力探索孤独症教育“青岛模式”

三年的实践、研究、探索,初步成型的晨星课程体系帮助学前部18名学生进入普通幼儿园或小学就读,融合率达到34%。上个月,晨星牵手四所区属特教学校,成立了国内首个以孤独症为教育对象的教育集团——青岛市晨星教育集团。“青岛尝试”成效初显。

即使从“无”到“有”的探索道阻且长,但对晨星学校的老师们来说,他们却始终在努力。如果说每个孤独症孩子都是黑暗天空中的渺小星球,孤独而无助地等待着,而只有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在浩瀚天空中投射出一道光,照到孩子身上,让他们与其他星球建立链接,让他们知道自己其实并不孤单。而晨星学校的孤独症教师团队,从3人、8人到13人、22人,再到现在的42人;从原来的北方第一所孤独症专业学校,到国内第一个孤独症教育集团,一直致力于投射出光链接更多“孤独星球”,为全国提供孤独症教育的“青岛模式”。(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记者 王晓雨)

责任编辑:孙源熙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