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3月16日讯 近日,山东省数字医学与计算机辅助手术重点实验室主任、青岛大学数字医学与计算机辅助手术研究院院长、青大附院小儿外科教授董蒨,作为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联合中国、美国、日本、德国、英国、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8个国家、34家医疗机构的36位顶级医学专家共同撰写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小儿肝脏肿瘤精准外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国际专家共识》,在国际肝胆胰领域顶级期刊《HPB》正式发表,标志着小儿肝脏肿瘤精准外科治疗迈入了新阶段,为全球小儿肝脏肿瘤诊疗提供了权威指导。
小儿肝脏肿瘤是儿童肿瘤中较为罕见但危害大的一类疾病,主要包括肝母细胞瘤、肝细胞癌、肝血管瘤等。传统的外科治疗依赖二维影像(如CT或MRI)及术者的经验判断,难以全面呈现肿瘤与肝脏血管、胆管等关键结构的空间关系。对于儿童患者而言,其肝脏体积小、解剖结构精细,稍有偏差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尤其对于疑难小儿肝脏肿瘤患儿,传统的外科治疗手段往往面临巨大挑战。如何实现肿瘤的精准切除,同时最大限度保留健康肝组织,成为小儿肝脏肿瘤治疗领域的难题。
近年来,随着精准医学理念的深入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小儿肝脏肿瘤的治疗逐渐从“经验医学”向“精准医学”转变。精准外科治疗的核心在于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术前精准评估、术中精准操作和术后精准管理,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儿预后。
三维可视化技术是近年来医学影像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它通过将二维医学影像数据重建为三维立体模型,帮助临床专家更直观地了解肿瘤的大小、位置、形态及其与周围血管、胆管等结构关系。这一技术在小儿肝脏肿瘤的精准外科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董蒨作为国家杰出医师、泰山学者攀登专家,长期致力于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小儿肝脏肿瘤中的应用研究,国际首创“基于小儿肝胆胰的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系列医疗设备,广泛应用于临床;建立人类数字肝脏数据库开放平台,创新肝段分型、提出小儿标准肝体积,将微观病理三维与宏观影像三维结合,构建集可视化、可量化、个体化、精细化于一体的小儿肝脏肿瘤精准手术体系;建立三维可视化精准手术云服务平台,拓展应用于全国成人患者,为326家医院的5.1万余名成人及儿童患者提供三维重建服务。相关研究成果被编入《小儿肝胆外科疾病诊疗规范》《小儿肿瘤外科学》《小儿肝胆外科学》及3部英文国际专著,纳入《中国当代医学名家经典手术》,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此次成功发表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小儿肝脏肿瘤精准外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国际专家共识》是董蒨教授团队多年来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国际多中心协作的典范。该共识涵盖了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小儿肝脏肿瘤诊疗中的各个环节,包括影像数据采集、三维模型重建、术前规划、术中导航、术后评估等,为全球临床医生提供了系统的操作指南。对于提升术前评估的准确性、增强术中指导能力、促进多学科协作和推动个体化治疗均具有重要意义。
共识的制定过程充分体现了国际协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由36位儿科学、病理学、外科培训和教育以及计算机科学领域顶级专家共同制定,经过多轮讨论和修改,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尽管三维可视化技术已在成人肝脏外科中有所应用,但在小儿领域的系统研究尚属空白,该共识则首次针对儿童患者的特殊需求,提出了科学指导。
目前,尽管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小儿肝脏肿瘤精准外科治疗中展现出了巨大潜力,但仍面临挑战。例如,技术的实施需要高精度的影像设备和专业软件支持,对医疗机构的硬件条件和人员技术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应用,让精准外科从理念走向现实,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临床数据的积累,三维可视化技术有望成为小儿肝脏肿瘤外科的“标配”,进一步提升患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责任编辑:周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