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3月18日讯 肝脏堪称人体的 “化工厂”,承担着物质代谢、解毒、免疫防御等多项关键职能,默默守护着市民的健康防线。可是这位无声的伙伴却因人们日常不经意的疏忽,承受着过多的压力与伤害。尤其是儿童的肝脏,因其生理结构与功能特点尤为脆弱。3月18日是第25个全国爱肝日,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专家聚焦儿童肝脏疾病,呼吁家长给予其应有的关怀与呵护 。
满月本应是全家欢喜。然而,对于禾禾(化名)一家来说,竟是噩梦的开始。禾禾先是出现了明显的面黄、眼黄,被妈妈误认为“母乳性黄疸”,不料禾禾变得越来越没精神,从厌奶变为拒奶。到当地医院一查,禾禾的血清总胆红素竟然升高了10倍,腹部超声提示异常增大,还有严重的凝血功能异常和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减低。
家人带禾禾赶到青岛市妇儿医院,经过儿童重症医学科紧急救治后禾禾脱离了生命危险,后续转到感染科进行儿童肝病方向专业治疗。由于禾禾的病情复杂,感染科连线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童肝病领域专家远程会诊,共同制定了精准的诊疗方案。最终禾禾的病情逐渐恢复,目前已顺利出院。
专家介绍,禾禾患的这类疾病属于婴儿胆汁淤积症。是由肝细胞和(或)胆管病变引发胆汁形成障碍或胆汁流受阻,造成正常情况下通过胆汁排泄的胆红素、胆汁酸等物质滞留于体内而产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
婴儿胆汁淤积症是一类病因复杂的疾病,最主要的表现是黄疸,可伴随尿色加深和大便颜色浅。常见的病因包括胆道闭锁、遗传代谢病、感染、肠外营养相关等。无论哪种原因,都需要尽早诊断,早治疗,避免发展成肝硬化、肝衰竭。
感染科专家提醒,婴儿胆汁淤积症引发的黄疸,与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的新生儿黄疸和母乳性黄疸症状相似,仅凭肉眼观察或仅借助经皮胆红素测定无法确定黄疸的性质,极易延误病情。
当家长发现新生儿存在黄疸消退延迟(足月宝宝黄疸超过2周,早产或母乳喂养的宝宝超过3 周黄疸仍然没有消退)或退而复现,大便颜色浅发白、小便颜色深黄等异常时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尽早到儿童肝病门诊评估,做到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责任编辑:周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