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注入高端人才引领力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3月31日讯 推进青岛市市立医院与莱西市医疗集团学科一体化建设,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实践,更是实现城乡医疗服务同质化的惠民之举。近日,青岛市市立医院莱西市医疗集团学科带头人聘任仪式在莱西市人民医院举行。莱西市医疗集团部分学科设立中心主任,由市立医院脑科中心主任谭兰等12位知名专家担任首批中心主任。此举标志着市立医院与莱西市医疗集团的深度合作从“对口帮扶”迈向“学科共建、命运共担”的新阶段,也标志着该集团的学科建设进入“一体化管理、同质化发展”的新阶段。

125名市立专家助力莱西学科发展

2023年以来,市立医院创新性采取“城市三级医院托管县域医共体”发展模式,系统整合莱西全市公立医院资源,组建莱西管理团队,全面负责集团日常运营管理,从而加快推动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全面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构建“市-县-镇-村”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有效提升了县域医疗服务能力。

在学科建设方面,市立医院高标准选拔副高级以上的82名常驻、43名特聘专家进驻莱西,担任32个临床学科的中心主任和学科带头人,其中,病种外转率较高的科室全部实现专家派驻。随着优质资源的持续下沉,莱西在2025年获批省、市重点专科各1个,市县域重点专科8个,多个优势学科实现组团式发展。

学科发展助力莱西整体医疗实力增强。一年多来,莱西市公立医院门急诊量同比增长16.13%,手术量同比增长31.08%,平均住院日下降0.52 天,核心能力和运营效能实现“双提升”。同时,乡镇卫生院年门诊量增长43%,医疗服务收入增长14.7%,常见病多发病向基层回流趋势明显。莱西市先后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省级示范项目、全省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样板县。

优势学科带头人补齐莱西短板  

通过市立医院莱西市医疗集团建设和专家常驻,当地患者外流现象有了很大改观,越来越多患者得以在家门口看病就医。但是统计数据显示,莱西市外科、肿瘤等重大疾病外转率仍居高不下,基层诊疗能力与百姓高品质医疗服务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

为此,市立医院以学科一体化为抓手,推动资源真下沉,进一步为莱西市补齐医疗学科上的短板。市立医院神经内科中心主任谭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中心主任刘学东、急危重症医学救治中心主任韩伟、神经外科中心主任王伟民、心血管内科中心主任邵一兵、口腔医疗中心主任袁荣涛等12位市立医院优势学科带头人,通过“双聘制”兼任莱西院区学科中心主任。作为岛城知名专家,他们在管理及业务能力上造诣深厚,他们将带领团队助力莱西在复杂手术开展和疑难病例处置上实现定向突破,并真正建立“市立-莱西”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为莱西转诊患者提供高品质、高效率医疗服务。

不仅如此,以12个中心学科为试点,市立医院与莱西市医疗集团将在今年6月底前完成诊疗路径、质控标准、护理规范的“三统一”,通过信息化系统实时监控两地医疗质量差异,从而将同质化管理目标落到实处。他们力争通过3至5年努力,让莱西市涌现一批技术过硬、特色鲜明的省市级重点学科。

放权赋能打造“带不走”的高水平团队

学科一体化布局是市立医院一以贯之的莱西战略方针,其含金量还体现在激活人才“造血”功能上。一年多来,莱西市医疗集团依托市立医院优势平台资源,全面开展定向进修、规范化培训、短期轮训等基层人员能力提升行动,先后选派200余人次到市立医院总部进修学习,有效提升了人才队伍专业服务能力。

市立医院12位知名专家担任首批中心主任后,莱西市医疗集团将对这些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充分放权赋能,允许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学科内人才双向脱产轮转计划,并针对学科内人才轮转学习制定专门的绩效考核办法。刘学东介绍,自己“走马上任”后,将进一步通过“传帮带”培养模式,定期组织专家驻点指导、青年骨干双向轮训,为莱西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高水平医疗团队,进而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真正强起来、活起来,逐步实现“大病不出县、疑难重症有保障”的目标。(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责任编辑:姚冲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