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市委书记访谈|韩世军:破立之道,以变应变 ©原创 2025-03-31 16:37 0 有态度的思想者陆上,瞄准汽车产业赛道,加速疾驰。2024年,即墨区四大整车生产基地齐发力,整车产量突破45万辆、增长15%,新能源汽车占比超过20%,成为全市汽车产业当之无愧的“领头雁”。海上,剑指绿色能源产业,向海追光。总投资102亿元的中电建海上光伏项目陆上、海上部分已全面施工建设,争取投资过百亿的华电、华能海上风电项目落地开工,推动东方电气等“链主”立足女岛港打造百亿级新能源装备产业园。“陆”“海”并济,锚定汽车和绿色能源两个千亿级产业发起全力冲刺,即墨产业发展的两大主引擎全力开启。纵观即墨的产业发展图谱,始终写着“破立之道”。从春秋时期的“通商工之业”,到明清“金即墨”的江北商贸重镇;从纺织业“上青天”时代的辉煌,到如今汽车、绿色能源等强势崛起……在时代更迭中,即墨始终以敏锐的嗅觉捕捉产业变革机遇,找准传承与突破的平衡点,用创新驱动迎合时代产业浪潮。“未来还存在很多变局,但唯有‘以变应变’才能持续实现高质量发展。”即墨区委书记韩世军这样阐述区域产业发展理念。 即墨区委书记韩世军 邢志峰 摄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图景,恰好揭示出即墨发展的隐喻——尊重历史积淀而不困于既往,拥抱创新浪潮而不失战略定力。或许,这座千年商都最深层的商业基因,从来不是某个具体产业,而是永不停歇的“自我革新”的勇气。01 昂起产业发展的“双龙头”记者:作为即墨区集中力量打造的千亿级产业之一,汽车产业成为即墨区一张闪亮的名片。青岛市提出着重发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即墨今年将会有哪些创新思路和打法?韩世军:2024年,即墨区汽车支柱产业增势突出,尤其是奇瑞青岛基地全年产量和产值均为2023年的4倍,其中新能源整车产量占全市新能源汽车总产量的一半以上。2025年,即墨区将瞄准智能网联和新能源发展方向,力争整车产量突破50万辆,新能源占比达到30%。产业发展需要完整的生态,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产业要在产业链上下功夫。下一步,即墨将发挥整车项目产业链带动作用,与新能源汽车领域龙头企业深化合作,集中引进“三电”核心零部件项目,推动奇瑞KD车间和一汽智能锻造项目投产,云路新能源驱动电机项目完工。同时,保障奇瑞星途瑶光和风云T9新能源车型产销量提升,推动解放微卡项目整车上市,促进新能源汽车整车增产。此外,顺应“新三样”扩大出口趋势,强化新能源整车出口业务,用好“海陆空铁”四港兼具、物流便利优势,推动即墨汽车在目前出口俄罗斯、巴西、沙特阿拉伯、墨西哥等10余个国家基础上,提高本地报关出口贸易量,开拓更大国际市场。记者:绿色能源是即墨区蓄力打造的新一条千亿级产业链,将如何布局?韩世军:市委明确将即墨作为全市绿色能源发展的主阵地,即墨正加快女岛绿色能源装备产业园建设、推进市际县域合作区建设,与相邻区市共同规划建设省级新能源创新区,打造青烟威陆海产业枢纽。女岛绿色能源装备产业园计划建设风电装备制造区、智能船舶制造区、配套及预留发展区。其中,风电装备制造区主要布局风电装备制造、电缆生产等项目;智能船舶制造区主要布局各类高端船舶制造和维修等项目,还规划建设扩充码头泊位,保障大型、重型装备海运需求。项目建设招引方面,中电建海上光伏项目陆上、海上已全面施工建设,一期计划今年建成并网,预计全部投用后年发电量超过19亿度,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70万吨;通裕重工大型海上风电配套项目已经投产,海尔纳晖新能源产业园全面开工,女岛港及填海码头泊位启动建设,正在全力推动东方电气风电装备制造项目上半年实现开工,力争华电、华能等一批海上风电项目及早开工,形成重大产业和产出带动。02 激发传统优势产业新活力记者:纺织服装是个老话题。围绕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即墨的发力点在哪?韩世军:即墨集聚了3800多家纺织服装企业,培育形成了即发、酷特、雪达、红妮等一批骨干企业,撑起青岛纺织服装产业的“半壁江山”,2024年,全区87家规上纺织服装企业完成产值151亿元。纺织服装既是即墨的传统产业,也是优势产业,我们要留住这个基本盘,就必须积极拥抱数字化、智能化的新风口,鼓励企业围绕市场和客户需求实施科技创新。即墨是推行工业互联网改造较早的区市,在纺织服装产业领域也涌现出一批代表性企业和代表性成果,比如酷特智能C2M产业互联网平台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瑞华集团打造的智能工厂+柔性制造平台等。今后,即墨将持续推动企业“数转智改”,提升企业的利润率和竞争力。我们还将通过业态模式创新“出新”。一方面,支持龙头企业搭建产业链供应链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吸引设计、生产、销售等产业链条资源,以此扩大本地企业的销售渠道,实现深度合作、共赢发展。比如,蚁家人品智公元互联网社区,已与150多家本地纺织服装企业开展了合作。另一方面,就是抢抓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机遇。2024年,即墨电商零售企业超过5000家,实现网络零售额150亿元。03 用好资源加速挺进“深蓝”记者:海洋是青岛的鲜明特色,也是即墨的特色资源禀赋。下一步,即墨将如何实现海洋产业规模化突破?韩世军:2025年,我们将立足即墨海洋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着力推动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青岛造船厂、森科特等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大力发展高附加值船舶、水下观测装备等高技术产品。持续发力新领域新赛道,围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关,推进海洋防腐防污材料、渗透膜材料等产业化,壮大新兴产业规模,塑强发展新引擎。依托蓝谷区域海洋科创资源集聚优势,即墨将深度参与青岛科创大走廊建设。支持“国字号”重大科研平台和高校院所创新发展,打造海洋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力配合共建国家深海“三大平台”,加快海上综合试验场等创新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建设。完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发挥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优势,探索实体化运营和市场化运作,加速整合涉海科技成果、企业创新需求等资源要素,深度打造“科创荟”服务品牌。04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记者:撤市设区以来,即墨区加快了融入青岛主城区的步伐。新的一年,即墨区将如何建设功能完备、品质宜居、产城融合的青岛副中心?韩世军:即墨是青岛主城区扩容扩能的主战场,将坚持“对标主城、组团提升、全面融青”,精心精细实施城市建设管理,打造群众安居乐业的品质城市,全方位融入青岛主城区。我们将实施城中村改造攻坚行动,加快下泊片区、营流路片区、中心城区东部片区等安置区建设,推动4个安置区回迁。深化环境卫生整治提升,创造宜居宜业城市环境。推动中北快速通道建设提速,推动营流路南通工程通车,以融青道路建设接入主城区骨架路网。推动地铁7号线二期、15号线一期(即墨段)全部12座车站主体封顶,实施墨城路道路改造、淮涉河二路大修等道路工程,改善市政交通条件。记者:即墨提出“群众满意度是检验工作唯一标准”,在医疗、教育领域将会有哪些创新措施?韩世军:千道理万道理,不断提升老百姓的生活品质才是硬道理。在教育方面,即墨区将推进龙泉中学建设启用,实现普通高中全部城区化办学;整合全区公办中职教育资源,加快建设青岛酒店管理学院蓝谷校区,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在医疗领域,实施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增效行动,加快青岛蓝谷医院、区第二人民医院、中医院北院区等建设。依托以区人民医院和中医医院为牵引的紧密型医共体,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合理扩容布局。实施卫生健康人才素质能力提升行动,增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诊疗能力,优化惠民健康服务,改善群众就医体验。记者|锡复春 王涛 编辑|赵笛 制作|宋尉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