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崂山北麓的樱桃花染白山谷,当八大关的海风裹挟着湿润的春意,当栈桥回澜阁畔的海浪拍打着永不停歇的思念,青岛的清明便在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奏鸣中苏醒。
作为二十四节气中,唯一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特殊节点,清明既承载着“气清景明、万物皆显”的时令特征,又凝结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文化基因。在青岛这座山海交融的城市里,传统节气的诗意栖居叠加文明传承的创新表达体现得尤为明显。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此时节的青岛,正是踏青寻春的好时机。在这里,街头巷尾的玉兰花陆续开放,整座城市逐渐被晕染成流动的水彩画;中山公园里花事正忙,迎春花、梅花、耐冬渐次盛放;浮山森林公园里,桃花坞、桃花谷、玉兰大道等赏花打卡地成为市民循花追春的好去处……在青岛市首届赏花节的带动下,踏青寻春的清明,更添“花样”。赏花踏青、美食品鉴、展演巡游、非遗市集等100余项特色活动轮番登场,以花为媒、以节邀客,158场“赏春”主题活动接续上演,将自然花卉之美与青岛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合,青岛早把“花事”当“城事”。
青岛的诗意与温度可不止藏在花事里,青岛各大景区纷纷推出系列活动,诚邀四方来客寻觅山海间的新意。青岛市博物馆以“花”为媒,邀观众赏花、观展、绘纸鸢,开启一段滋养心灵的寻“芳”之旅;青岛森林野生动物园,沉浸开演“科普手偶剧场”,邀游客开启一场自然与萌趣交织的春日奇遇;青岛市图书馆精心策划推出了解字说文、绘画展览、绘本领读、英语阅读马拉松等清明节主题文化活动,诚邀读者朋友们在书香中度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清明节。
……
清明时节,青岛山海间,似乎总能找到你梦想的栖居之所。
清明,是踏青寻春的清明,更是情深追思的清明。
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底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在这场盛大的缅怀中,其承载的不仅是个体对逝去亲人的思念,更凝聚着对家国历史的深情回望。
最好的缅怀是记得,也是放下。在缅怀中,我们思亲怀故,铭记那些为国家和民族付出生命的英雄们。在放下中,我们在爱中学会告别,将对逝者的思念转化为前行的动力。在这种情感追求和价值关怀中,如何以洁净之行,让思念更悠长,同样值得深思。
让清明节回归“清洁而明净”,既需要个体的身体力行,也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引导。从1991年10月31日至今,34年来青岛已累计海葬了3.3万名逝者,为国家永久节约土地150余亩,为青岛的生态文明建设也作出了巨大贡献。今年,青岛通过升级海葬服务项目、延长祭扫服务时间,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开设绿色通道等形式,推进生态安葬工作,服务市民群众清明祭扫。这些点滴“小事”,不仅是市民安全祭祀的有效保障,也在潜移默化地规范着清明祭祀,敬先人、护自然。
山河清明处,既是踏青时,亦是追思地。当我们在玉兰树下读懂了“慎终追远”的深意,在海浪声里听见了“民德归厚”的回响,在生态安葬的碧波荡漾里体会到别样“清明”一样“情”的韵律,这座城市的清明,便真正成了“气清景明”。(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王凤一)
责任编辑:刘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