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评论员 鞠培霞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源自上古时代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的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古代有放纸鸢、打秋千、蹴鞠、斗鸡、镂鸡子、走马等游春娱乐活动。
清明节大约源自周代,最早只是一种节气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由于寒食、上巳、清明三个节日日期相近,从唐代开始,上巳和寒食的活动逐渐融入清明。宋元时期,清明节在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节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祭祀节日,每到这个时节,许多人从四面八方返乡祭祖、追思故人,表达“思时之敬”。清明祭祀扫墓,即是缅怀祖先、敬献哀思的重要载体,也是饮水思源、敬畏生命的文化表达。其时正值仲春与暮春之交,天清地明,万物更新。人们在扫墓之余,还可畅游山野田间,在踏青赏春中感悟万物的轮回,明白生命的真谛。可以说,清明节扫墓,既是对先人的追思和悼念,也是对生者的启迪和激励,这是清明节独具的人文魅力,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生命哲学。
作为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虽然岁时流转、习俗流变,但清明所承载的情感和寓意,历经两千余年依然不衰。当下的清明时节,踏青扫墓之外,还有放风筝、簪柳枝、撑会船、吃青团等系列民俗活动。其中,清明节吃鸡蛋习俗,印象最深刻,小时候经济条件比较差,每到清明时节,家里大人才会煮上一些鸡蛋,给平时很少见荤腥的孩子补补身体。实际上,这一习俗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古人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后涂上各种颜色,称为“五彩蛋”。他们把这些五彩蛋投到河水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们就争先抢捞,认为吃了以后可以免除病痛或孕育生子。在今天,文化展演、非遗市集等更多仪式感满满的文化习俗活动,让人们在体验多彩生活的同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充满仪式感的文化活动,可以让平常的日子不平凡,为生活增添诗意,而这也正是传统节日的意义所在。
不仅如此,发轫于历史深处,承载着情感表达的清明习俗,还在新时代被注入新的元素,呈现新的姿态。比如,隔屏追思遥拜先祖,用更安全、更环保的文明祭扫、绿色殡葬,把“烟火清明”变成“低碳清明”。清明节成为缅怀先烈事迹、传承英烈精神的重要节点,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进烈士陵园、纪念场所,崇敬感念英烈的同时,汲取克服困难、勇毅前行的精神力量。让祭扫形式更绿色,内涵更丰富,以清明节为契机,感受生命价值、传承先人精神,这正是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的目的所在。
责任编辑/王学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