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快评 | 是得给摄像头“立规矩”了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评论员 王学义

如今,人们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哪儿哪儿都是摄像头”。那么摄像头应该怎么装?个人隐私和信息权益该如何保护?自4月1日起,《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正式施行,给摄像头的规范使用“立好了规矩”。

无论在医院、车站、商场,还是在小区楼下、邻居门口,摄像头都越来越常见。作为一种现代科技手段,安装摄像头对于加强安保防控、处置突发事件等有着重要作用。但是,“过度安装”“数据滥用”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近年来,“酒店房间查出针孔摄像头”“物业擅自曝光电梯监控内容”等新闻不绝于耳。剃须刀、洗面奶、音响、打火机、钥匙扣、眼镜、手表等,都能成为针孔摄像头的伪装,可谓“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对摄像头的使用,已到了必须严加管理的时候。此前,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虽然也涉及摄像头,但一些规定并不明确。本次出台的新规,是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对公共场所视频图像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等各环节,做出了明确规定,填补了诸多法律空白,相当于给摄像头套上了法律的“笼头”。

新规划出了公共摄像头使用的“红线区域”,有利于从源头上遏制偷拍等行为。比如,新规明确,旅馆客房、饭店包间、学生宿舍、公共浴室、哺乳室、试衣间等空间内部,都属“红线区域”。负有经营管理责任的单位或个人,应加强日常管理和检查,一旦发现有摄像头,就要立即报告公安机关处理。这就消除了“不举报不追究”的模糊地带。而且,对于宾馆、民宿装摄像头的偷拍问题,过去是有偷拍行为才能处罚,现在是只要装了就能罚。今后,商家不能再以“我不知情”“我只是装了没有拍”之类借口来卸责了。

新规明确,家门口的摄像头不是想装就能装,不能危害公共安全和他人合法权益,安装前最好征得邻居的同意或对邻居进行善意提醒,安装时应精心选择安装位置并调整角度,确保拍摄范围仅限于自家门口必要区域,避免涉及邻居住宅内部、窗户等私人空间。从中可以看出,不侵犯他人隐私,是个人安装摄像头需要注意的关键点。

新规无疑令人期待,但也应看到,在执行层面需留意一些问题。比如,随着技术飞速发展,AI已可以通过步态识别、热力图分析等手段,来规避面部特征采集。互联网时代,个人隐私和信息权益保护是系统工程。新规实施只是第一步,相关部门应积极推进,将规定落到实处。公众也应积极参与进来,该维权的维权,该举报的举报。

责任编辑/王学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