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微观|让“绿色幸福”触手可及

  东风著意,先上小桃枝。在这草长莺飞的季节,青岛市民纷纷走出家门,与满城春色撞个满怀。与往年不同的是,越来越多的市民不再追逐热门景点,转而青睐“家门口”的休闲——或携家带口漫步滨海绿道,或呼朋引伴赴山间公园野餐露营,在熟悉的城市里寻找久违的春色。

  漫步青岛街头,“百般红紫斗芳菲”的公园景观,正是“公园城市”建设结出的硕果。近年来,青岛大力推进“公园城市”规划建设,打造出众多口袋公园、山头公园和主题公园,成为市民游客享受慢节奏生活的绝佳去处。不管是亲子陪伴、健身锻炼还是文化体验,这些星罗棋布的绿色空间,以多样的功能和魅力,承托起市民游客满满的生态幸福感。增绿就是增优势,植树就是植未来。据了解,截至2024年年底,青岛市各类公园已达966个,其中城市公园330个、口袋公园622个、森林公园14个。2025年,青岛市将常态化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新建城市绿道30公里,建设口袋公园50个,实现“千里绿道”“千园之城”目标。

  城市有机更新,“拆墙透绿”深入推进,曾经被围墙阻隔的绿色资源逐步向市民敞开怀抱,拓展了城市绿色空间,让“城在园中、园在城里”的愿景渐成现实。美中不足的是,一些不文明行为仍然存在,有市民在观海新闻客户端“直通12345”平台留言,反映他们周边有一些公共绿地被铁丝网圈起、被私人圈占,市民望“绿”兴叹;还有一些开放公园,因为人流量较大,环境卫生问题没能及时处理。

  这些现象提醒我们,要让“公园城市”建设更上层楼,要在“利民”和“提质”两个维度持续发力:在“利民”方面,建议建立多级联动机制,发动社区网格员、物业公司、辖区企业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新格局,让绿色空间人人共享;在“提质”方面,里里外外修整,为城市提升颜值,建议在传统管护基础上积极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高水平的智能管护,例如上海世纪公园的无人机巡检、机器人智能安防等创新实践,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样本。

  绿色城市全民共建,生态福祉人人共享。“公园城市”建设尤其需要每个人都以“主人翁”姿态积极参与,既要文明游园、爱护设施,也要勇于劝阻各种毁绿损绿的不文明行为。“共治共享”理念越是深入人心,“推窗见绿”的美好愿景越能成为“出门即享”的幸福实景。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