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河入鲁第一站的菏泽,到儒家文化发源地济宁……连日来,观海新闻记者跟随“行走黄河”采访团行走齐鲁大地。穿梭于各个专业园区和工厂,不仅感受到了山东深厚的制造业积淀,也从一个个摇动的机器手臂、先进的实验室和跳动的数字中,看到山东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从产业优势中寻找创新能势的奋进姿态。
新能源船舶驶入新赛道
在山东提到造船,大多数人都会想到沿海城市,比如青岛、威海和烟台的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实际上,山东不只有大海,还有内河。依托京杭大运河“黄金水道”优势和内河航运全产业链系统优势,济宁正在大力发展内河新能源船舶装备产业。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中重要的一部分,船舶制造业正在展现出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趋势。
在济宁新能船业的生产车间,记者看到无人运输车正在有序穿梭,将切割产线的各式钢材零部件送往焊接产线。
新能船业大胆借鉴汽车生产流水线和海船建造模式,在国内率先尝试,采用自主可控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实现了标准化生产。联合10余家单位打造智能工厂,实现船体、涂装、舾装一体化、批量化作业。
新能船业的新不仅体现在制造过程中,更体现在产品本身的绿色智能。“新能源船舶采用液化天然气或储能电池作为动力,与采用柴油机的常规船舶相比,新能源船舶污染物排放量、碳排放量分别降低90%和20%以上。”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刘玉龙告诉记者。
“我们今年计划在梁山港建设咱们行业内首个新能源船舶充换电站。”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则成介绍,通过换电技术将原来船舶的充电时间从八个小时以上缩短到半个小时以内,大大提高了船舶运营的经济性和效率。
医药产业的菏泽模式
医药健康产业作为山东省重点推动的“十强产业”之一,目前已经形成“全域布局 多点开花”的产业格局。其中,菏泽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首要核心产业,并瞄准千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
菏泽现代医药港是菏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园区内已经聚集杭州百诚、汇泽生物、鸿泰药业等国内知名企业,累计引进项目60个,全部达产后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300亿元。
当前,医药产业竞争很激烈,想要找准自己的坐标,需要寻找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因此,菏泽根据自身的资源和特色,把重点聚焦在药品生产制造的环节。菏泽市现代医药港管理服务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李亮介绍,菏泽现代医药港搭建了离岸创新平台,打造“研发在全国、生产在菏泽”的模式,科研成果在菏泽申报专利或者转化生产,破解了菏泽医药产业招才难、留才难、创新能力弱的短板。
医药产业既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也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市场化运作模式对医药产业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开设了菏泽地区第一支生物医药类产业基金,为优质投资机构和管理团队进入菏泽创造有利条件。”李亮介绍。
导电布织出专精特新“小巨人”
新材料是制造业的基础性产业,随着各种新技术、新模式日新月异,新材料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在菏泽,有这样一家企业,靠着小小的导电布,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导电布是什么?听起来比较陌生,实际上在我们常用的手机、新能源汽车等等常见的产品中都有应用,其作用通俗来讲就是屏蔽电磁波,避免电子元件之间的干扰。在山东天厚5G新材料产业园,记者见到其核心产品——0.007mm无纺导电布,正是这个厚度仅相当于头发丝十分之一的材料,攻克了行业“卡脖子”难题,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华为、小米、OPPO、VIVO等知名企业屏蔽材料第一大供应商。此外,“我们自主研发的20微米超薄导电布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进口替代。”山东天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东介绍。
用新思路打造新模式,借新技术实现新价值。行走黄河,看到的山东制造是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生态之变。(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王国钰)
责任编辑:陈海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