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龙科考记⑨| “蛟龙”号上的“蛙人”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4月12日讯 不到30秒。这是每次“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布放和回收时“蛙人”的解缆、挂缆速度。在“蛟龙”号载人深潜共享航次中,“蛟龙”号每次水下调查任务的实施,都离不开“蛙人”团队的保障,他们工作的艰辛、身手的矫健,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北京时间4月6日下午2点左右,印度洋海域,我在“深海一号”科考船首楼甲板上拍摄“蛟龙”号载人深潜共享航次即将完成的首潜时,第一次遇到了“蛟龙”号上的“蛙人”。“真热啊。”当记者被30多度的高温烘烤得忍不住嘀咕时,一个“蛙人”笑着展示身上的装备,“穿着这身蛙服,虽然方便行动,但一点都不透气。在海上烤几十分钟,更热!”说完后,他便拿起水枪给自己身上喷水降温。后来才知道,说这话的是“蛙人”团队的负责人、水手长宋思亮。


此时,“蛟龙”号还没有浮出水面,但4个“蛙人”很快将橡皮艇下放到海面,然后驾驶着小艇到达船尾待命。大约一刻钟后,“蛟龙”号从船的左前方浮出水面。发现潜水器后,船慢慢地靠上去,一边与潜水器保持着距离,一边让它来到船的左侧位置。这时,“蛙人”得到指令,立刻驾驶着小艇赶过去,然后迅速爬到“蛟龙”号顶部,给潜水器挂上拖曳缆。在拖曳缆的牵引下,“蛟龙”号渐渐靠近船尾。

这是“蛟龙”号回收到母船的重要一步。这之后,需要“深海一号”船通过操控A型架上的绞车将“蛟龙”号从船尾起吊到后甲板,而起吊前,需要“蛙人”挂上绞车与潜水器之间的主吊缆。“蛟龙”号离着船尾只有两三米时,“蛙人”驾驶着小艇再一次贴上潜水器。两个“蛙人”伸出双手抓住潜水器背部的扶手,顶着涌浪像纽扣一样牢牢将潜水器和小艇固定在一起。几乎与此同时,一个“蛙人”快速弯着腰从小艇上跑到潜水器背部,跪在潜水器上,在船上另一个“蛙人”(艇长)的帮助下,迅速地挂上了主吊缆,然后解掉拖曳缆,挂缆、解缆的时间只用了20多秒。

截至4月11日,“蛟龙”号载人深潜共享航次已实施下潜7次,每一个潜次里,我都细心留意“蛙人”挂缆、解缆的速度,发现都没有超过30秒。“蛙人”们说,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摘缆、挂缆工作,可以让潜水器内的潜航员、科学家以及蛙人都减少海上颠簸之苦。

跟“蛙人”们交谈多了,也渐渐知道了“蛙人”的不易。“深海一号”船入列使用时,宋思亮就到船上做起了“蛙人”。他说,“蛟龙”号每一次布放和回收,“蛙人”们都会驾驶橡皮艇提前约20分钟在海上就位,风雨无阻。他展示小艇底部的两个补丁,“有时涌浪很大,我们很难一次性靠上去、固定住。有一次,一个大浪打来,小艇不受控制地冲到了潜水器背部,底部被戳了一个窟窿。我们迅速挂缆、解缆后,回到船上才对小艇进行了修补。”

董玉泉在2022年成为“蛟龙”号上的“蛙人”,他分享将小艇和潜水器固定住的经验:“用双手抓着潜水器扶手时,不能用死劲,要随波起舞。”但海上并不总是风平浪静,有时深海大洋风大浪大,潜水器和小艇摇晃严重,“蛙人”工作时受伤在所难免,“本航次‘蛟龙’号第三次下潜(4月8日)时,风浪就比较大,海浪约有2.5米,在海上干活时没感觉,到了晚上才发现胳膊有点疼,原来是轻微拉伤了。”他淡然地说,只要休息一天就好了。每次出海,“蛙人”一般都有五六个人,大家既岗位轮流(挂解缆、艇长等工作轮流干),也人员轮流,保证“蛙人”以最好的状态服务“蛟龙”号下潜。(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首席记者  李勋祥 文/图)

责任编辑:刘聪聪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