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岸新区37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奠基 超千亿元总投资: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西海岸新区37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奠基

超千亿元总投资: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深刻改变着既有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市场格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青岛作为东部沿海城市,同时又是黄河流域的经济出海口,有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双节点”价值,在推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必将也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分会场举行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

10日上午,青岛西海岸新区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暨美锦氢能科技园奠基仪式举行。仪式以美锦氢能科技园项目现场为主会场,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经济合作区等功能区和镇街设立10个分会场,共有37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奠基,总投资超过千亿元。

作为国家级新区,西海岸新区在全市发展格局中地位举足轻重,是青岛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此次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奠基,涵盖高端制造、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将为西海岸、为青岛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新活力。

聚焦重点产业,精准招商

当前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快投资增长,展现新区速度?

今年以来,西海岸新区创新招引模式,聚焦重点产业,强化产业链招商,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翻看集中开工奠基的37个重点项目,可以看出西海岸聚焦重点产业的清晰路径。

这37个重点项目包括高端制造项目15个、总部经济项目8个、现代服务业项目12个、现代农业项目2个,其中不乏投资过百亿的龙头项目,机器人、芯片封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对新区在相关领域加快布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意义重大。

美锦氢能科技园项目,由山西美锦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115亿元。项目投产后,将成为青岛市首家拥有新能源商用车整车资质制造业头部企业,实现年产值495亿元,是青岛市建设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重要支撑。

美锦氢能科技园部分项目效果图。

据悉,美锦氢能科技园以“一园多中心”思路进行整体规划,将在泊里镇建设氢能源整车制造中心,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氢能核心装备制造中心,在桥头堡商务区建设科创孵化中心,为美锦能源的转型事业、为更多伙伴企业的氢能事业、为青岛氢能战略源源不断地注入核心竞争力。

“美锦能源正逐步形成‘产业链+区域+综合能源站网络’的三维布局,将以青岛为中心辐射渤海湾区域,加速建成覆盖全国的集‘制储运加’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山西美锦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姚锦龙说。

聚焦重点产业,精准招商把握发展机遇。当前,西海岸新区正围绕龙头企业招商,紧盯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基建领域头部企业,以及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开展精准招商。同时,延伸产业链条招商,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开展填空式招引,在高端化工、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产业领域深耕细作。

越疆机器人创新应用示范基地项目,将建设智能协作机器人研发、展示、培训等系统应用集成中心,完善新区机器人产业链,推动新区企业向智能制造转型。众鹏芯片封测及SMT(表面贴装)部品研发生产项目,主要生产分布式存储服务器及5G智能终端等相关集成电路产品,将进一步完善新区集成电路配套产业链。随着这些项目的竣工投产,西海岸新区将实现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发挥平台作用,整合资源

在受到疫情冲击的情况下,西海岸新区能一举集中开工奠基超千亿元的37个项目,实属不易。

当天的仪式上,嘉宾云集。美锦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姚俊良,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成志宏,深圳市越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培超等多位企业家见证项目开工。这些项目集中开工造成的声量,既为青岛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也为投资青岛的企业家增添了信心。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西海岸新区充分发挥平台作用、拓宽渠道整合资源分不开。今年以来,西海岸新区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实际,及时调整年度招商计划和安排,主动到一线城市定期拜访客户,持续开展“双招双引”网上会客厅、视频会议、在线签约等活动,拓宽招商引资渠道。

今年上半年,新区共举办网上集中签约活动15场,签约引进95个项目,总投资550亿元。此次开工的中德博佩发动机零部件生产项目,就是由此签约引进。

仪式上,德国博佩博特有限公司全球销售总监丹尼斯·克劳泽专门通过视频致辞。“我非常想去青岛,与各位在活动现场一同庆祝开工,但因为新冠疫情,很遗憾不能成行。”丹尼斯·克劳泽说,博佩博特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精密钢管的家族企业,很高兴能与山东龙口油管有限公司合作,项目将建设柴油机高压燃油喷射管路的研发、生产、销售中心,自己“非常自豪,充满信心”。

青岛德国、日本“国际客厅”开门纳客,同样为新区招商助力不少。西海岸新区加强与中外企业机构在资本、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交流,整合优质要素资源,推动了不少日韩项目向新区集聚。

集中开工的项目中,日本大明州医疗器械和光学仪器研发生产项目,是一家日本独资企业,主要从事医疗精密机械及仪器零部件的加工生产,多款产品应用在高端医疗设备上。日本大明州株式会社副社长、青岛大明州精密制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正明表示,希望项目的落地,能为园区新旧动能转换、带动地区医疗健康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据悉,今年上半年西海岸新区累计签约注册亿元以上项目(含保税港区)187个,总投资2356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60%。其中,世界500强投资项目12个,中国500强项目6个。新区(含保税港区)实际利用外资7.8亿美元,同比增长34.5%。

强化项目服务,做优环境

这么多项目落户青岛、落户西海岸,是各位企业家对青岛投资环境、对西海岸投资环境的肯定。

从达成合作意向到项目落地建设,美锦氢能科技园只用了短短一年时间。过去一年里,青岛项目运营公司成立并快速运转;利用本地现有厂房升级改造的整车生产线,已经基本具备生产能力;新能源整车生产资质申报工作正在完成;新车产品公告发布在即;氢能公交示范线具备正式投运能力。

“项目顺利进展,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做了大量、细致的保障工作。我代表美锦能源以及今天一起开工的企业,对青岛市及西海岸新区政府的担当作为,对他们营造的良好营商环境表示感谢。”姚锦龙表示,得益于青岛良好的高端制造业基础,目前青岛美锦已经聚合了盘毂动力、双星轮胎、青岛力神等多家本地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近期第一批氢能源公交车已从青岛美锦下线并在当地投入示范运营。

在“双招双引”过程中,西海岸新区加强统筹调度,取得了良好效果。实施挂图作战,聚焦全年目标任务,按月、按周分解指标,全面梳理投资5亿元以上未开工、未纳统的104个重点项目,逐一明确加快推进的时间节点、完成时限、责任单位和主要责任人,确保超额完成全年任务。

强化大项目服务方面,西海岸新区充分发挥大项目出资的支撑作用,对重点拟出资大项目落实责任单位、责任人,采取一对一服务措施。截至上半年,全区实际利用外资过千万美元的有26个项目(不含保税港区),累计到账金额6.7亿美元,占比93%。此外,新区深化落实招商引资重大产业项目顶格推进机制,对“四新”经济和重特大项目,逐一落实责任单位和区级责任领导,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考核办法,推动项目快洽谈、快落地、快开工。

这么多项目落户青岛、落户西海岸,更是各位企业家对青岛投资环境、对西海岸投资环境的重托。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只有以更强力度的政策落实、更高效能的政务服务,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研究解决每一个项目遇到的问题,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西海岸新区才能成为更多企业的目的地。

当前的西海岸新区,正继续弘扬敢闯敢拼的精气神,以开放促进创新、倒逼改革,狠抓“双招双引”和项目建设,加快推动工业实现增长,为全市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作出更大贡献。(记者 王凯)

我国首次自主集成的世界最大吨位级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国内首座1200吨自航自升式“振江号风电安装平台”,中国企业首次承揽世界最大的Yamal液化天然气(LNG)核心工艺模块建造项目都出自这儿——

西海岸新区:驶出中国船舶海工“梦之队”

今年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全球船舶海工市场萎靡不振。然而,以海西湾为代表的西海岸新区船舶海工产业,穿越市场的波谷,实现逆流而上。

从修船、造船开始,到不断造出国内甚至国际一流的船舶海工装备,西海岸新区的黄金海岸线,见证着“西海岸智造”鸣笛远航,也记录着一个世界级船舶海工基地的快速崛起。

放大优势,海西湾驶出国之重器

船长340米,型宽62米,型深29.5米,船重32.5万吨……在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内,由北船重工建造的一艘“庞然大物”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这艘名为“ORE CHONGQING”轮的大型矿砂船采用了多项国际领先的技术,具有节能、环保、经济、可靠等特点。相较于传统的海峡型散货船,能够明显降低运输成本,交付后,该船将用于巴西至中国航线铁矿石运输。

近年来,西海岸新区的海岸线上驶出了一支船舶海工“梦之队”:新一代超大型40万吨矿砂船,世界上最大的深海养殖设备、世界首座全自动深海半潜式“智能渔场”,我国首次自主集成的世界最大吨位级“海上石油工厂”——FPSO P67和 P70,国内首座1200吨自航自升式风电安装平台——“振江号风电安装平台”,中国企业首次承揽世界最大的Yamal液化天然气(LNG)核心工艺模块建造项目,我国最大作业水深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洋石油119”……

这些“梦之队”队员都有一个共同的产地: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由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投资建设的“船舶产业基地”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投资建设的“海洋工程基地”组成,位于西海岸新区前湾港区域,总规划占地面积8平方公里,总岸线长12公里,平均码头水深12米。基地被列入国家《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是国家规划建设的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国家级新型工业化船舶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

由北船重工建造的大型矿砂船——“ORE CHONGQING”轮。

湾海交汇之处,已汇聚北船重工、海洋工程(青岛)有限公司、中船重工集团柴油机有限公司、海西重机等一批知名企业,形成国有、民营协同发展的格局。从“制造”迈向“智造”,从“造壳”转向“造心”,西海岸新区坚持创新驱动,强化技术引领,推动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打造世界级船舶海工产业基地。

强链补链,打造集群式发展模式

今年1-5月份,新区船舶海工产业实现产值42.83亿元,同比增长10.97%。

进入2月,中标广州港股份有限公司南沙集装箱码头分公司自动化堆场项目;2月25日,顺利交付韩国釜山新港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BNCT)2台40T自动化轨道吊;3月23日,签订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25台41T自动化轨道吊项目合同;3月31日,1400余吨自升式海上勘探平台实现整体吊装下水……作为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骨干企业,海西重机一季度成绩斐然,实现订单和产值同比双增长15%以上。

海西重机的成绩,是西海岸新区船舶海工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为何能逆势上扬、成绩耀眼?西海岸新区在强链补链、推动船舶海工产业集群式发展方面的努力起了很大作用。

近日,位于海西湾的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码头,一个庞然大物正被缓缓拖出港湾。“这就是‘海洋石油119’,甲板面积相当于2个标准足球场,它的庞大船体就是对面北船重工建造的,相隔不过千米,相比过去在江苏等地建造,为我们节省了大量运输时间和成本。”海油工程青岛公司市场开发中心副总经理宫学成说。

这是海西湾内船舶企业与海工企业在重大装备制造上的首次“联姻”,这种互为配套、抱团取暖的合作模式,增强了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议价权和竞争力,是船舶海工产业强链补链的一个方向。

“今年以来,在政府部门的帮助、协调下,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明显增加。我们在会见客户时,会主动把北船重工等企业的情况、优势推介给客户,甚至会利用办公距离近的优势,直接邀请北船重工等企业的人员到现场介绍、洽谈,效果很不错。”中船重工集团柴油机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光伟告诉记者,以“海西湾”的整体优势“打包”参与招投标,让企业在竞争中更加从容。

西海岸新区正积极推动本地船舶海工总装与配套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北船重工与海洋工程(青岛)有限公司在合作建造巴油FPSO、“海洋石油119”船体项目的基础上,继续开展海工船、海工模块的业务合作;中船柴加大与北船重工、海西重机合作力度,优先采购海西重机生产的发动机曲轴,同时为北船重工提供船舶发动机;引导振海船舶、金正机械、哈工程青岛船舶科技园企业等中小微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形式进入船舶海工产业链或配套体系,提升船舶设备、服务配套能力,促进船舶海工产业总装配套协调发展。

抢抓机遇,加强服务攻占“山头”

在西海岸新区新的发展战略中,十二大攻坚战是重要抓手。其中,经略海洋被列入十二大攻坚战“首战”,而在经略海洋攻坚战中,船舶海工产业无疑是极为关键的“山头”。

西海岸新区周边600公里范围内集聚了全国三分之二的船舶产能、1500公里范围内集聚了中、日、韩等全球90%的船舶产能,地处世界造船工业显著位置。市委常委,西海岸新区工委书记、区委书记孙永红强调,船舶海工产业是西海岸新区主导产业之一,对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要充分利用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拓展完善产业链,加快提升竞争力,政企协同推动船舶海工产业发展。

据悉,新区将以发起先进制造业赋能攻坚战为契机,充分发挥专班作用,瞄准大型、高端、深水、智能等发展方向,突出“抓存量、促增量、强保障”三条主线,围着企业转,盯着项目干,全力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提升船舶海工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产业集聚发展、赋能升级,提高本地配套率,使船舶海工产业走在前列。

“强链补链离不开项目支撑,我们将全力推进88个总投资超2000亿元的海洋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和创新创意发展,推动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西海岸新区发改局局长赵英民表示,土地、资金、科研等16条涉海扶持政策将为海洋产业强链补链注入“强心剂”。其中,新区将每年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连续5年支持海洋高层次人才成果产业化项目和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对获得市级以上政策性专项资金支持的海洋类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平台、创新创业载体项目,按奖励资金的0.5倍系数给予配套支持。(青报全媒体记者 李德银)

责任编辑:李婧菲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