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立市之本、强市之基,青岛制造抢抓人工智能机遇

在总量、结构、创新、龙头企业实力等方面均与深圳存在较大差距,当前正奋力追赶、发起攻势——

青岛制造:走起,抢抓人工智能机遇

制造业是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学深圳、赶深圳”,青岛正奋力追赶,加快缩小与深圳制造业的差距。

熙熙攘攘的华强北,已经成为深圳的一个地标。很多到深圳来的人,都要到此感受一下这里的忙碌。从山寨的代名词逐渐到智能硬件创新的策源地,华强北是了解深圳制造业最直观的一个窗口。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优势,深圳已经进入了制造业高端发展的快车道。

一组数据足以佐证。2018年,深圳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109.5亿元,增长9.5%,是全国唯一一个工业增加值突破9000亿元的城市,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而其中,先进制造业增加值6564.83亿元,增长1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6131.20亿元,增长13.3%。

数字的背后,足以看到青岛制造业与深圳的差距。在总量、结构、层级、创新、龙头企业实力等方面,青岛需要全面正视差距。当然,看到差距才有动力。在“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的引领下,青岛制造正在奋起直追。

差距:制造业总量、结构以及创新力亟待优化提升

从总量上看,2018年,深圳实现GDP超过2.4万亿,规上工业增加值达9109.5亿,且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0%。青岛与之相比,差距明显。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8年青岛GDP约为1.2万亿,全部工业增加值为4137.1亿元,增长6.9%。

即使没有到过深圳,也不难想象深圳为何会有这样强大的制造业。几乎人人都耳熟能详的华为、比亚迪等企业,都来自于深圳。而更重要的是,在这里,明星制造业企业队伍强大,不仅有华为和比亚迪,可能路边随便一家企业,就是曾经在各大媒体上露过脸的,在龙华-坂田片区,会遇到华为和富士康;在南山区,会遇到中兴、创维、康佳等老牌企业,以及光启、大疆等新秀;在光明区,会遇到华星光电、旭硝子等产业巨头;在坪山区,会遇到开沃新能源汽车……而若从总量上看,2017年,深圳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已达7943家,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位。

同样是2017年,青岛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仅为3569家,且龙头企业实力远不如深圳。根据深圳市企业联合会、深圳市企业家协会发布的2018深圳500强企业名单,深圳有营业收入过千亿制造业企业5家,过百亿制造业企业超过40家。而根据青岛市企业联合会、青岛市企业家协会公布的2018青岛制造业企业收入百强名单显示,青岛营业收入过千亿企业仅有海尔、海信两家,收入过百亿企业仅为11家。很多人都会比较直观的感受,除海尔、海信、中车四方等几家大企业外,青岛数得出的新兴力量少之又少。

值得关注的是,深圳创新型制造业企业的强悍,这也是深圳制造业结构更优、层级更高的重要体现。深圳的明星企业,几乎个个都是行业创新的“领头羊”,更毋庸说还有很多正在快速成长中的“下一个华为和大疆”,比如柔宇科技、优必选、奥比中光这些独角兽。而在青岛,这类创新型制造企业“质”和“量”都很缺乏。

这些也反映在数据上。2018年,深圳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超过6000亿元,增长13.3%,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67.3%;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就达到4772.02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也超过千亿元,且二者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再来看看青岛,2018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0%,约为240亿元,增长3.3%;全市战略性新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4%,约为648亿元。

创新已经成为驱动深圳制造业发展最重要的力量。而创新不仅表现在技术上,还有表现在品牌和设计上。

深圳传统服装、钟表等行业变身时尚产业的转型令人印象深刻。有这样一组关于深圳服装产业的数据,深圳时尚女装产业拥有1200多个自主品牌,产品畅销国内100多个大中城市,全国高端女装有70%出自深圳,涌现出了歌力思、玛丝菲尔、影儿等知名女装品牌。反观青岛,纺织服装、鞋帽等的转型仍未在品牌上取得大的突破,而业内人也坦承,一些企业仍不愿走出代工的舒适区,在自主品牌以及创新设计上转型缓慢。

工业设计也是带动制造业不断升级的重要因素。深圳是知名的“设计之都”,仅2018年,深圳工业设计企业就带动下游产业经济价值超过千亿元。据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数据,深圳目前拥有工业设计师及相关从业人员约12万,工业设计机构超过6000家,国家、省、市各级工业设计中心106家,自2012年以来,获得iF和红点设计奖的数量连续七年位居中国内地城市首位。在青岛,虽然近两年工业设计快速发展,但与深圳仍有不小的差距。去年底的数据显示,青岛规上工业企业中具有一定工业设计能力的企业为500多家,工业设计机构120余家,国家、省、市各级工业设计中心44家。

方向:打好人工智能赋能青岛制造攻坚战

目前,青岛正发起“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谋划打好人工智能赋能青岛制造“7+N”攻坚战,全面提升青岛制造业发展水平。

记者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了解到,将先从科学设计产业链下手,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领域,系统梳理补链强链路线图,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

不久前,我市印发实施《青岛市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提出要打造目标规模超千亿元的超高清视频产业高地,就是青岛的重要举措之一。青岛将充分发挥自身在硬件、内容生产等方面优势,推动4K/8K超高清视频与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集成电路等产业协同发展。

结合划定的产业路线图,大力开展精准招商,围绕补链强链,精准招引56个大项目,其中协同式集成电路、海洋健康科技谷等8个项目开工,计划投资252亿元;12英寸模拟集成电路、集成式智能传感器等5个项目进入前期,计划投资501亿元;增程式电动汽车、6英寸晶圆及功率半导体等15个项目签约,计划投资615亿元。

同时,针对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要重点发展的产业,青岛也正在全面梳理现有各类政策资源的基础上,研究出台更加精准、更具竞争力的产业政策。据悉,目前,关于支持“蓝色药库”开发计划的若干政策即将出台实施,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产业基金组建方案正在研究推进。

另外,青岛也正在进一步推动产业集聚,最大发挥产业集群效应。目前,已制定实施《青岛市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创建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引导重点工业园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错位发展,通过纵向拉长产业链条,横向拓展产业宽度,打造一批百亿级、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而在高端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船舶海工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石化化工等产业领域,青岛也将加快实施相关举措,推动产业向高端升级。(青报全媒体记者 孙 欣)

责任编辑:张慕鑫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