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4月15日讯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的阅读风尚,日前,青岛市社科联联合市社科普及教育基地——青岛市博物馆开展“双月课堂”活动,走进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讲。
正值学校读书节活动,青岛市博物馆志愿者协会会长张新平以“世界读书日”为引,以“书的故事”为主题,依托馆藏珍品,通过生动讲解、实物展示与交流互动,向同学们讲解了纸张出现前的甲骨文、青铜铭文、石刻文字、竹简、缣帛等文字记载方式,以及书籍从卷轴装、经折装、梵夹装到包背装、线装的发展过程,讲述甲骨文中的妇好、石鼓文“千年漂流记”等趣味故事。学生们通过甲骨文拓片、青铜器、竹简等文物复制品及各类装订工艺的书籍实物,探寻书籍千年演变的文明密码,直观感受中华文明在文字载体上的智慧结晶,让传统文化与阅读精神在校园中焕发新活力。
在问答环节,张老师走下讲台,与同学们开展了一场智慧互动。“旋风装”的图书是如何翻阅的?夏朝是否存在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书中自有黄金屋”出自哪里?从书籍装订工艺到历史文化思考,同学们的提问既紧扣宣讲内容,又跳出课堂框架,展现出开阔的知识视野与活跃的思维火花,张老师逐一细致地进行了解答,让同学们在追问与解惑中,既感受到中华技艺的精妙,也领悟到书籍背后的渊源文明。
此次“双月课堂”进校园活动,是市社科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进校馆联动的生动实践,不仅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更将“阅读立身”的观念融入活动内核。下一步,市社科联将持续深化“社科普及+”模式,联动更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注入持久动力。(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佳旎)
责任编辑:王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