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推动“无讼社区”建设,全省首家公租房“无讼调解工作室”在市北区揭牌

4月16日,全省首家公租房“无讼调解工作室”及“无讼示范楼座”挂牌仪式在青岛市市北区重庆南路玫瑰兰庭公租房小区举行。市北区法院联合市北区房产管理服务中心、市北区海伦路街道办事处以及第三方调解组织“颐和法律调解服务中心”,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指引,共同打造了这一创新平台,旨在实现矛盾纠纷在小区“就地发现、就地调处、就地化解”,推动“小矛盾不出小区,大矛盾不出行政区”,为公租房社区治理注入新活力。

创新机制

多元解纷助力公租房社区和谐

市北区法院自2023年以来,不断加强与区房产管理部门的沟通协作,通过多元解纷机制化解公租房纠纷案件,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指导专业调解人才,协助市北区房产管理服务中心对市北区管辖范围内的16000余户公租房纠纷进行诉前指导,从源头上减少了诉讼案件。数据显示,通过多元化解机制,未经诉讼程序就地解决纠纷50余起,收回公租房陈年旧账300余万元。同期,进入诉讼的案件减少了60%,进入诉讼后的案件通过调解结案40余件,调解率达到50%以上,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我们通过多元解纷机制,实现了从个案审判到制度创新的转变,初步建立了涉公租房类案件的诉前调解机制,对该类案件的调解及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北法院延安路法庭庭长梁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退休法官参与调解在“无讼租赁住房工作室”中具有独特的专业优势和权威价值,能够显著提升纠纷化解的效率和公信力。

多方联动

提升公租房居民居住满意度

公租房是政府的民生工程,但部分租户可能因疾病或突发变故无法按时缴纳房租。以往这种问题大多数通过书面催缴和诉讼解决,但这种方式容易与租户对立。2023年12月,山东省内成立调解工作室,在法院的支持下,给予困难租户缓缴时间。运行一年,51户欠租问题通过调解解决,涉及金额三百多万,实际收回一百多万,诉讼量下降60%,租户与管理方关系融洽。

“公租房管理是民生保障的重要任务和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市北区是我市公租房数量和保障家庭最多的地区,有1.6万余户。”市住房保障中心公租房管理处处长周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市北区住房保障部门在市北法院的强力支持下,通过司法在前端预防、调解在终端介入、政策在末端兜底的三级闭环机制,探索出了一条源头预防纠纷长效提升群众满意度的新路径,为全市公租房管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典型案例

调解工作室化解实际难题

在挂牌仪式现场,一起涉及残疾承租人的公租房纠纷进行了诉前调解。房产管理部门与租户达成和解协议,解决了承租人因特殊情况而遇到的难题,体现了多元解纷机制对弱势群体的关爱。这一案例充分展示了“无讼调解工作室”在化解公租房纠纷中的实际效果。

“通过小区无讼调解工作室的成立,进一步健全完善街道矛盾纠纷调处体系,向群众提供更特色、更精准、更专业的解纷服务,为真正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再助力。”海伦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杨旭表示,海伦路街道将继续与市北法院、市北房管中心加强联动,努力充实街道“一站式”矛盾调处解纷平台,为全街道和谐稳定注入法治力量。

未来展望

打造“无讼社区”新样板

下一步,市北区法院将以“租有法依,居无讼扰”的党建普法品牌为指引,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多元共治的良好局面,共同推动“无讼社区”建设。市北区法院将与房产管理部门、公租房所在街道办事处配合,积极探索社会综合治理创新机制,注重总结典型案例,对调解成功以及法院判决的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提炼出具有代表性和借鉴意义的经验与方法,加大宣传力度,扩大调解品牌影响力。

“我们将以点带面,逐步推广打造‘无讼社区’,让更多的公租房居民受益。”市北区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无讼调解工作室”和“无讼示范楼座”的建设,将进一步提升公租房居民的居住满意度,减少信访上访隐患,为全市公租房社区治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此次挂牌仪式不仅是全省首家公租房“无讼调解工作室”的成立,更是市北区在公租房社区治理领域的一次创新实践。通过多方联动、多元解纷,市北区为公租房居民打造了一个和谐、稳定、法治的居住环境,为全市乃至全省的公租房社区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王云镶)

责任编辑:于波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