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定调,济南青岛“兄弟”携手

有态度的思想者
图片
济南、青岛两个国家级都市圈,正在迈入高效联动的新阶段。

18日下午,济南青岛都市圈联动发展协同开放会议在济南召开。省委书记林武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周乃翔主持,省政协主席葛慧君,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王宇燕,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书记杨东奇出席。

林武强调,要在推进圈内同城化上持续发力,深入实施“强省会”“强龙头”战略,注重实绩实效,确保每年都有新进展新变化。要在加强“双圈”协同联动上持续发力,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共联、产业体系共建、创新能力共育、开放高地共创、文旅品牌共塑、公共服务共享工程。要在放大“双圈”对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带动作用上持续发力,带动市域、县域经济协同发展,带动促进陆海统筹发展。要在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上持续发力,深度对接京津冀和长三角,加强与黄河流域省份战略协同,与中部地区、东北地区、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协作,更好借势凸起、辐射周边、广拓空间、服务大局。要健全强有力推进机制,完善体系化支持政策,打造标志性项目,更大范围整合资源,营造浓厚社会氛围。

从都市圈的单打独斗到双圈联动发展,从圈内的同城化到双圈协同开放,这一重要的部署释放的信号十分鲜明,那就是推动济青两大都市圈成为山东半岛城市群能级提升的“最强战队”,实现1+1>2的联动协同效应。

01



加速“破圈”
作为参与经济分工与竞争的重要地理单元,都市圈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023年,山东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和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山东成为继广东之后第二个拥有“双国家级都市圈”的省份。

纵观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任何一个经济发展优势区域,无不存在都市圈“抱团”的联动发展。

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拥有的8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中,有6个是跨都市圈协作共建,包括广佛惠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集群、广深佛莞智能装备集群、广深佛惠莞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等,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跨区域产业协作和分工生态。

今年以来,山东加紧双圈联动布局。

2025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深化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改革,创新济南、青岛都市圈联动发展机制”。

图片

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城市化地区格局图

2月5日,山东“新春第一会”强调着重抓好10项重点改革,“深化济青都市圈协同联动改革”是其中一项,要求济青都市圈建立协同联动“共推”机制、科创资源“共享”机制、产业体系“共建”机制、基础设施“共联”机制。

济南青岛都市圈联动发展协同开放会议的召开,进一步明确了济青都市圈协同联动改革的落地方向,从顶层设计上放大两个都市圈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推动双圈建立联动机制,为山东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装上更强劲的引擎。

相较于单打独斗,联合发展显然更加具有“握指成拳”的效应。尤其是对于GDP 即将迈向“10万亿元”新台阶的山东来说,济南、青岛都市圈的协同联动发展,将实现市场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加速山东半岛城市群要素高效流动。

02



科创先行
以改革创新破题开路、加速“破圈”,山东将创新机制,建立协同联动“共推”机制。借鉴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等跨圈合作成果突出区域的经验做法,创新飞地、异地孵化、建设双向合作园区等都将有力推动优质资源打破行政壁垒、加速流动优化配置。

据了解,目前,“双圈”协同联动实施方案正在加紧编制,为下一步“共推”机制落地提供“路线图”。

在科创资源“共享”上,济青科创智造廊带是一个有力的支撑。这一提法,源自2024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加快双心联动打造山东半岛城市群济青发展轴带实施方案》。

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轴带核心,实施方案明确要求济青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积极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其中,方案支持济南加快建设中国科学院济南科创城、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等重大平台,深入推进济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构筑创新创业“生态圈”;支持青岛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做强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等重大平台,实施“透明海洋”等大科学计划,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探索区域一体化协同创新机制。

在产业体系“共建”上,2019年获批的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是济青产业联动的一个“样板”。目前,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百企百景”对接洽谈会已经连续举办6届,累计发布技术解决方案与场景需求清单1200项,带动了双城数字经济的崛起。山东正在推动济南、青岛规划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为济青都市圈在产业协作上打开更大空间。

图片

济青共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济青高铁的“公交化”运营,是双圈基础设施“共联”上进展显著的一个缩影——“济青快线”动车组列车增至34列,平均约15分钟开行一趟,其中两地一站直达列车20列,极大地便利了双圈的通勤。与此同时,济青中线全线贯通,成为双圈直联直通的第三条公路大通道;济滨高铁、济枣高铁、莱荣高铁、潍烟高铁、明董高速等项目的实施,都将加速“共联”进程。

国家中欧班列(济青)集结中心成功获批,则为双圈的协同开放增加了一大“利器”。双城将进一步发挥陆海联动优势,加快构建与郑州、西安等沿黄城市集结中心“枢纽对枢纽格局”,推动建设黄河流域面向上合、辐射亚太的陆海贸易新通道。

03



青岛作为
对青岛而言,双圈的联动协同,是发展机遇,也是更大使命。下一步,青岛将从基础设施、产业体系、科创资源、对外开放、公共服务等多个方向发力,推动双圈协同联动。

推进基础设施协同联动。青岛将加快推进潍宿高铁及青岛连接线铁路建设,深化济青高铁“公交化”运行,加快建成济青与周边城市1小时交通圈。推动胶东机场联合济南机场协同打造国际航空枢纽,新开、加密国内外航线。谋划构建沿黄陆海大通道,深化青岛港与济南都市圈内陆港联动,提升对外畅达度。

推进产业体系协同联动。青岛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联合梳理产业图谱,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开展合作,联合培育一批跨区域产业园区。建好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联合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依托济青双都市圈产业与资本对接合作平台,服务济青双圈科创企业培育融资。推动与济南都市圈文旅资源整合,探索打造济青双圈文化旅游通票产品。

推进科创资源协同联动。青岛将联合双圈优势科研资源,积极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省重点实验室。推动组建跨区域产学研联盟,促进齐鲁、胶东滨海科创大走廊联动发展,加快构建济青科创智造廊带。建好济青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推动双圈人才交流合作。

图片

济青联合搭建产业路演平台

推进对外开放协同联动。青岛将联合济南加快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打造济青国家综合货运枢纽。提升RCEP山东企业服务中心服务能级,完善“RCEP泛外贸服务平台”功能,推动双圈企业面向RCEP区域精准开拓市场。办好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等活动,邀请双圈城市参与,强化经贸交流合作。

推进公共服务协同联动。依托青岛都市圈已实现政务服务联通互认的13个“一件事”,青岛将联合济南都市圈开展高频服务事项联通互认、协同合作。发挥济青教育、医疗等资源优势,探索合作办学、合作办院模式,促进双圈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区域共享。

未来,济青都市圈有望凭借便捷的交通连接与互补的产业体系,更好地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成为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强劲引擎。


记者|杨光     编辑|赵笛

制作|宋尉嘉‍‍‍‍


图片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