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西北部的段泊岚镇年产16万吨小麦玉米、12万吨蔬菜瓜果,素有“即墨粮仓”和“青岛菜篮子”的美誉。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29岁的刘元浩正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他操控的植保无人机成为田野间一道亮丽的科技风景线,乡亲们夸他是“飞手队长”。
刘元浩检修无人机
大学毕业当起新农人
2018年夏,即将大学毕业的刘元浩面临着人生的重大抉择。彼时,互联网行业正如日中天,大学毕业生纷纷向互联网大厂投递简历,渴望在代码与数据的世界里开启逐梦之旅。刘元浩也不例外,心中有个“白领梦”,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凭借自身所学,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里打拼出一番事业。然而,父亲的一通电话,改变了刘元浩既定的人生规划。父亲用质朴的话语为他描绘出一片截然不同的天地。父亲说,农村是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而且当下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像刘元浩这样有知识的年轻人,希望他毕业后能够返回家乡,运用自身所学,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父亲的话在刘元浩心中激起层层涟漪,促使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方向。
从小生长在农村的刘元浩,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家乡那片熟悉的土地,不仅承载着他的童年记忆,更蕴含着无限的发展潜力。经过深思熟虑,这个从小跟着父亲耕作的农家子弟,毅然放弃了到大城市发展的机会,背上行囊,踏上返乡之路。彼时的刘元浩深知,自己的这一选择意味着要放弃大城市的繁华,放弃光鲜亮丽的白领生活。但他更明白,家乡的土地需要他,那里有着他可以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推广无人机喷防技术
回到家乡后,刘元浩马不停蹄地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他心中怀揣着一个信念:要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改变村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劳作方式,为家乡的农业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当时,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低效与艰辛让他深感困扰,人工施肥、打药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且精准度难以保证。一次,他看到有人使用无人机进行植保作业,高效、精准的作业方式让他眼前一亮,当即决定投身这一领域,以此作为改变传统劳作方式的起点。
刘元浩的无人机植保之路并不顺利。他购置了第一台农业无人机,在自家后院搭起简易机库,将梦想中高楼大厦里的“办公室”,安在了田间地头。然而,由于操作技术不熟练、对无人机性能了解不足,让他在作业中频繁遇到问题。为了尽快掌握无人机的操作方法,他每天不是抱着手机观看教学视频,就是带上无人机在田野间反复研究实操,在烈日的炙烤下,他的皮肤变得黝黑。终于,通过“线上自学+线下操作”的模式,刘元浩熟练掌握了无人机的操作方法,正式开启了新农人的试炼。
刘元浩在推广无人机智慧喷防技术时,又遭遇了重重阻碍。传统的劳作方式在农村早已根深蒂固,乡亲们对于这位年轻人带回的“铁蜻蜓”,充满了怀疑与不屑。村里种粮大户潘风祥的质疑道出了大多数村民的心声:“元浩啊,咱祖祖辈辈靠锄头吃饭,你手中的这玩意能比人靠谱?”面对这样的质疑,刘元浩没有争辩,他深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为了打消乡亲们的疑虑,刘元浩在自家麦田划出两块试验田,一块采用无人机精准洒药,另一块则用传统方式人工施药。这两块小小的试验田承载着刘元浩的希望,也见证了科技与传统的一次无声较量。一个月里,刘元浩密切关注着两块试验田的变化。终于,时间给出了答案:人工施药的麦田里虫害率高达40%,而无人机作业的麦田仅为5%。这一鲜明的数据对比在村民心中激起了波澜,他们纷纷找上门,急切地说道:“元浩,明年开春,帮俺家麦地也飞一飞!”这一刻,刘元浩知道,他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科技的种子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生根。
成立“智慧飞防队”
随着村民们对无人机技术的逐渐接受,一个更大的规划在刘元浩心中悄然萌生——成立一支专门服务农民的专业无人机队伍。然而,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组建一支优秀的队伍,首先自己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于是,刘元浩一头扎进了知识的海洋,自学农业无人机领域的相关知识,相继考取了无人机植保操作证、新型职业农民技能证书以及植保无人机教练证等一系列相关证书。
自身技术过硬了,刘元浩开始着手构建他的无人机推广蓝图。他建起了“田间课堂+实训基地”的创新培训体系,免费开设无人机操作学习课程,还将自家麦田无私地贡献出来,作为学员们实训的“试飞田”。在这里,学员们不仅可以学习理论知识,还有大量的实践操作机会。
刘元浩深知,要让农民领会复杂的科技知识,必须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进行讲解。在讲解遥感测绘知识时,他形象地比喻道:“无人机拍照片就像给麦子做B超,哪儿缺肥、哪儿生虫,一目了然!”他又指着天上的云彩打比方:“这和看云识天气一个理儿,科技就是新时代的‘老黄历’!”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他成功地把晦涩的无人机遥感测绘技术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农谚,这种接地气的教学方式让学员们迅速理解并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渐渐地,培训班的规模从最初的5人发展到30多人,大家对刘元浩以及他带来的“高科技”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
受到刘元浩返乡创业的鼓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到了家乡蕴含的巨大潜力。在刘元浩的影响和带动下,周边村庄近20名“95后”“00后”的小伙子成为持证飞手,甚至许多“70后”的“种田老把式”也紧跟时代潮流,学会了操控无人机。
如今,在刘元浩带领下,由近20名青年组成的“智慧飞防队”已然成为助力当地农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的服务范围覆盖了周边70多个村庄、2000多家农户,年作业面积超过20万亩。通过无人机精准施肥和施药,助力小麦亩产提高约10%,水果产量提升15%左右。“智慧飞防队”以卓越的表现,成为当地一支响当当的“科技助农先锋队”,为当地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观海新闻全媒体记者 康晓欢 通讯员 袁超)
责任编辑:方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