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评论员 王学义
课文也能拍成短剧吗?B站Up主“来看苏吧”用5个月时间,证明了这种可行性。在这里,中学语文的课文被改编为19部短剧,以现代视角诠释了课本里的“意难平”,收获了近3000万的播放量。
把课文拍成短剧,显然是一种巧思。一方面,语文课本作为几代人共同的记忆,很容易链接起人们的感受,从而引发共情。另一方面,能够入选课本的文章,大多具有经典性,比那些粗制滥造的剧本强多了。而且,课本的题材也相对比较丰富,涵盖了亲情、成长、哲思等。可以说,课本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当它被有心的短剧人发现,多重价值也凸显出来。
不过,也要看到,想以新的方式打开课本这座“宝库”,可能也并不容易。因为大家对课文实在太熟悉了,而“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要想真正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就必须赋予其新的内涵,以当下的视角重新进行诠释,这样才有可能给人们带来惊喜。这也是一个“二次创作”的过程。
“来看苏吧”的“二创”是非常用心的。比如,在短剧《背影》中,叛逆少女对酗酒父亲的嫌弃,最终被火车站台上一声“爸,别去买橘子了”击碎——少女主动拍下与父亲的合照,让朱自清笔下那个“攀爬月台买橘子的笨拙背影”,化作父女和解的注脚。在短剧《项脊轩志》中,拆迁劝解员苏苏与独居老人的对峙,因一枚珍藏多年的蝴蝶发卡而逆转。当老人搬离旧居时,一只蝴蝶翩然落在他胸口,恰如归有光笔下“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的伤情感怀……这样的改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正所谓“初读不知书中意,再读已是书中人”,如此切中人心,难怪其能走红。
近年来,短剧迅速发展,逐渐摆脱野蛮生长的状态,向精品化演进。特别是今年以来,广电总局提出了“跟着短剧看经典”创作计划,明确将短剧与经典联系起来。可以说,将课文改编为短剧,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印证了短剧完全可以“短而不浅”,并在传播中不断凸显价值。
精品化的短剧,离不开专业化的团队 。比如,“来看苏吧”团队就不是临时组建的“草台班子”。团队中有编剧独立创作剧本,然后再与内容主管一次次打磨。每一期短剧的摄制组固定组合为编导、摄像、制片各一人,也有专门的演员。有一定实力的班底,精益求精的打磨,再加上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对传播生态的准确把握,才能让产品持续爆火。
课文遇上短剧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给我们带来了启示:那些能持续引发关注的产品,从来都不是单纯套路的产物。随着短剧题材越来越丰富,制作越来越精良,它也将更加直指人心,更好地为时代写下生动注脚。
责任编辑/王学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