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影模式”培育影视新星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4月29日讯 27日晚,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典礼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东方影都大剧院璀璨启幕。作为中国电影政府奖的巅峰盛典,这座滨海之城以“电影之都”的姿态迎接全国影人,百余位导演、演员、编剧及幕后巨匠齐聚红毯,共赴这场属于中国电影的荣耀之约。在颁奖典礼筹备阶段,青岛电影学院主动响应号召,严格选拔培训,迅速组建了一支“华表护航团”志愿者,深度融入典礼全流程服务保障。学生们以“零失误、高能效、强担当”的姿态,在各个相应的岗位上,用专业能力与青春热忱书写了一场“台前幕后皆精彩”的志愿服务答卷。

当华表奖的聚光灯照亮青岛西海岸的夜空,青岛电影学院学子正以“幕后造星人”的姿态,在制片统筹的棋盘上落子、在国际传播的浪潮中破浪、在影视工业化的链条上攻坚。这场与国家级盛典的双向奔赴,不仅让“追星”从仰望变为并肩,学校更以“强综合,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办学理念,为铸就中国电影强国的宏伟蓝图,镌刻下熠熠生辉的“青影印记”。“作为电影学院的学生,有幸成为华表奖志愿者,这段经历让我感受颇多。导演老师们对细节的把控和严格要求,让我体会到了艺术的敬畏、对细节的执着,更坚定了我的专业信念。”青岛电影学院新闻传媒学院新闻学专业2022级学生徐馨茗表示。

青岛电影学院作为本土影视教育的中坚力量,展现了蓬勃的发展活力。学校不仅为《流浪地球》《封神》等青岛拍摄的大片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其创新教育模式更在AI赋能影视的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当华表奖的光芒照耀青岛这座“电影之都”,青岛电影学院正以扎实的办学成果,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培育着希望的种子。

青岛电影学院自2021年成功转设揭牌以来,便以令人惊叹的发展态势迅速崛起,已然成为国内影视教育版图中一颗璀璨的新星。学校不仅承袭了北京电影学院的优质教育基因,更依托海发集团的雄厚实力和东方影都这一国家级影视产业基地的独特优势,构建起“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学校以“引育并举”为原则,打造了一支兼具学术造诣与行业实践经验的精英教学团队。其中,录音艺术学院学科带头人童雷教授作为业界翘楚,曾担任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人工智能实时交互视效系统负责人,将前沿科技与艺术完美融合;表演学院学科带头人王劲松教授深耕表演教育数十载,培养出众多活跃在荧幕上的实力派演员;文学与导演学院客座教授丁晟作为知名导演,其执导的多部叫好又叫座的影片已成为行业标杆。这些“双师型”教师既在讲台上传道授业,又在创作一线大显身手,为学生搭建起连接课堂与片场的桥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创新性地采用“项目制”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参与真实影视项目的全流程制作。从剧本创作到后期制作,从表演实践到影视技术应用,学生们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完美跨越。这种“做中学、学中做”的培养模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战能力,更让他们提前积累了宝贵的行业经验。

学校创新性地采用“国有民办”办学模式,在专业设置上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在教学实践中,构建起“三园协同”的育人矩阵:东方影都影视基地提供工业化制作实景课堂,5G高新视频产业园注入数字基因,VR产业园搭建虚拟制作前沿实验室。在这里,水下摄影研究所探索深海影像秘境,虚拟影像产业学院打造元宇宙创作空间,AIGC影视应用研究院则让AI技术与传统影视教学碰撞出智慧火花,开创了孵化影视科技融合的新范式。学校与50余家头部企业建立的深度合作,让学生作品达到商业级水准。中国移动咪咕、上影集团等行业巨擘的加入,使“青影模式”的产教融合生态更加完善。

办学十五年来,学校已培养十届毕业生,组织学生联合创作完成300余部影像作品,斩获国内外数百个大奖,多个作品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荣获美国洛杉矶短片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纽约独立电影最佳短片奖,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短片角单元,得到了行业内一致认可,获得国内外专家学者高度赞誉。扎根于青岛这片影视沃土的青岛电影学院,正以其独特的“青影模式”,为中国电影产业输送着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世锋)

责任编辑:王臻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