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青岛人 | 孙小娥:让一朵花成就另一朵花​

个人简介:青岛大学艺术学院油画教研室主任、青岛大学美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油画学会常务理事,青岛市女书画家协会油画学会会长。

孙小娥

在艺术的时间进程里,伟大的艺术家灿若星辰。不过,20世纪之前,艺术界的“她力量”却微乎其微,直到1971年艺术史学家琳达·诺克林发表了一篇思考《为何从没有过杰出的女性艺术家》的文章,人们才开始从不同的视角理解传统的性别角色之外的艺术表达。事实上,女性艺术家默默为艺术带来的新鲜视野和个性表达,让艺术世界从此更加多元和斑斓。

青岛知名女画家孙小娥,人淡如菊,画作如诗,艺境如歌。在她的成长历程中,执着与热爱是两个关键的主题词。“很小的时候,我就喜欢画画,在心里与绘画有了一种与生俱来的默契与亲切。”孙小娥的艺术自觉与美学直觉仿佛是一种冥冥中的安排。小时候家里的墙面甚至院子里的粮囤,都是孙小娥的绘画天地。“小时候的村子也是公社驻地,从小学到高中都在村里读书,亲戚家的哥哥姐姐们也都住在我家一起上学。”哥哥姐姐们的小人书和图画,都给了孙小娥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候,表姐会拿孙小娥的画作当作礼物送给同学,让她更有了绘画的动力。

孙小娥高中那年,县里开始重视艺考,她以全县第一名考进了艺术班,学了半年,“水到渠成,很幸运一下就找到了人生的方向。那时候就畅想,以后会从事高校美术教育的工作,可以有一个‘花开自在’的绘画空间。”命运的齿轮从孙小娥梦开始的地方流畅自如地运转,一切节奏行云流水一般,走向她小时候的理想或者说梦想。多年后,当她成为青岛大学的一名美术老师,看不远处浮山的云卷云舒,如梦如幻的梦境感与真实感交替而来。“那是一种美梦成真的幸福。”孙小娥感恩命运的青睐,亦从来没有放下备战高考时的拼劲。

孙小娥的天分与努力双向奔赴,使得她在自己的艺术之路上愈走愈顺,也愈走愈远。她很快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美术老师,亦在青岛美术界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她在艺术圈与教育圈自由穿梭,如鱼得水。她的创作曾两年内连续获得山东省一等奖和金奖三次,作品入选十一届全国美展、第五届全国青年美展、第三届油画精选作品展、中国油画写生作品汇展、中国精神——首届中国油画抽象艺术展,多次入选中国综合材料绘画双年展等。2005年,《海风》获得了首届齐鲁风情比赛一等奖,这幅画看着具象,实际上很写意,油画材料的抒发和中国传统意向表现的结合,通过画面形式展现心灵的情绪和美感。“这也是这个城市给予的风景。”青岛的风貌迎合了孙小娥在艺术上追求的美,也是她一直坚持学生们多在青岛本土写生,带领中小学生开展人文艺术行走,并介绍多所外地美术院校来青岛写生的执念。

2007年孙小娥开始创作《母与子》系列,“艺术解决的问题跟生活分不开。”这一年,她做了母亲,生活中身份的转变以及带来的情感转变,也呈现在艺术创作中了,“没孩子之前的女性题材,都是对女性美好情感的体现,一旦当了母亲,就是母性的展现。”孙小娥说画画的每一步都跟生命成长有关,能通过画面实现审美理想,也觉得很幸福。

“艺术创作与教育创意是相辅相成的,这是一件既各美其美,又美美与共的美事。”近年来,孙小娥的创作技法形成了鲜明而生动的个人符号。她在创作美丽画作的同时,更是沉浸于传承美好的美育工作。在她看来,没有一朵花,一开始就是一朵花。虽然她从事和教授的是油画专业,但在多年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研究的过程中对教育和创作都有了全新的领悟。打破概念和突破边界,以空性的状态沉浸式创作和践行生长式教育,让孙小娥的美育理念深为业界与学生认可、支持。她的学术论文发表在《美术》《美术观察》等核心期刊,荣获山东省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研究课题、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和横向课题多项,其课程被评为“山东省优秀课程资源”。学生们有时叫她“小娥老师”,有时候喊她“小娥姐姐”,有时是直呼其名,这种亦师亦友亦伙伴的关系,或许是对一位画家和老师的最高褒奖。(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崔燕)

责任编辑:王亚楠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