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5月1日讯 一面锦旗,一封手写信,承载着市民最质朴的谢意;一次等待,一趟专车,折射出城市公共交通的为民初心。
近期,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市南巴士五分公司接连收到多面锦旗和手写感谢信,这些温暖的片段串联起公交企业与市民之间的“双向奔赴”,也见证了“青岛巴士”以精细化服务赋能美好出行的生动实践。
锦旗里的“定制化”担当
3月14日,弘毅中学将一面写有“关爱学生无微不至 服务周到助力成长”的锦旗送至市南巴士五分公司。这背后,是分公司与学校深化合作的生动实践。
3月初,弘毅中学近400名学生面临学工实践出行难题。分公司迅速响应,推出“学工定制专车”,通过精准调度车辆、优化线路,实现从校门到实践基地的“一站式”接送。学生家长王女士感慨:“以前孩子转车要花1个多小时,现在专车直达,安全又省心!”
这份贴心并未止步。4月18日,分公司再次接到弘毅中学的求助电话:体育中考在即,如何保障学生高效抵达考点?仅用一天,6辆“体育中考直达车”方案落地。
4月24日,二十一中学也加入定制行列。往年,学生需步行至站点再辗转前往考点;如今,专车从校门直达青岛艺术学校考点,全程无缝衔接。“司机师傅还鼓励我们放松心态,像自家长辈一样暖心!”一名考生说道。
两所学校的定制服务,是市南巴士构建“公交生活圈”,持续拓宽服务领域,进一步提升公交吸引力的生动注脚。分公司党支部书记于福浩表示:“锦旗是认可,更是鞭策。我们将继续探索‘公交+学校’服务模式,持续优化服务细节,提升乘车体验,用责任与温度保障广大学子的出行路。”
手写信中的“亲情化”服务
如果说锦旗是团体单位对公交企业的认可,那么手写感谢信则饱含个体乘客最真挚的情感。4月27日,乘客李女士将一封亲笔信交到五分公司工作人员手中。信中记录了一个“鲜虾失而复得”的故事:李女士陪母亲乘车时遗落购物袋,驾驶员赵军发现后妥善保管,工作人员专业处置热情服务,最终实现“无缝归还”。“没想到一袋虾能被如此重视,这份细心让我感动!”李女士写道。
类似的温情细节早已融入日常。4月24日傍晚,11路驾驶员刘宇为一名孕妇多等待了30秒,换来乘客由衷的“谢谢”;3月28日,驾驶员王建军循着铃声找回蔡女士的手机,收获“拾金不昧 道德高尚”的锦旗……在五分公司,这样的故事每月都在发生。正如分公司负责人所言:“乘客的‘小事’就是我们的‘大事’,用‘4+5’公交亲情服务守护每一程,是责任更是本能。”
从学工专车到送考专线,从拾金不昧到助老扶弱,市南巴士五分公司的服务实践并非偶然,背后是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支撑——
机制创新:分公司建立“需求收集—快速响应—效果反馈”闭环机制,通过校企共建、热线电话等渠道主动对接需求。以体育中考专车为例,从接到校方求助到制定方案,全程不超过24小时。
标准引领:将“1345”服务法深度融入一线职工的岗位规范和价值追求,为驾驶员服务行为提供明确指引。从耐心等候赶车乘客到妥善保管遗失物品,每一项服务都有标准可依。“这些标准绝非冰冷的条条框框,而是丈量服务温度的标尺。”分公司党支部副书记史宁表示,通过持续深化标准落实,推动“稳、准、让、等、暖”的青岛巴士服务形象深入人心,实现分公司整体服务质量的全方位提升。
文化赋能:通过“城运之星”“青岛巴士之星”等评选活动,强化员工职业荣誉感。在驾驶员王建军看来:“每一面锦旗都在提醒我们,方向盘握住的不仅是安全,还有信任。”
锦旗红底金字的背后,是公交人对“以乘客为中心”的坚守;手写信字里行间的温度,是市民对“专业专注 用心用情”品质服务的认可。一辆辆穿梭的公交车正用微光点亮城市文明——它们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成为连接人与人、心与心的纽带。而这,正是“美好出行”最生动的注脚。(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建亮 通讯员 李晓旭)
责任编辑:刘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