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高新区竞速“双碳”赛道,形成优化源头减污降碳、能源结构变革、数字化赋能等工业“碳中和”路径模式
竞逐“绿动力”,提升“含金量”
“通过新建光伏车棚,利用太阳能为工厂提供绿色电力支持,预计每年发电43.8万千瓦时,约占工厂年耗电量的10%,每年可减少约292吨二氧化碳排放。”近日,在位于青岛高新区的中远佐敦船舶涂料(青岛)有限公司西北角,一排整齐的光伏车棚引人注目,公司健康安全环境与质量保证经理邓国栋如是说。
中远佐敦是涂料行业首家国家级绿色工厂,今年3月,生态环境部公布首批“新四类”(石化、电力、钢铁、建材)行业环保设施开放单位名单,中远佐敦入选。
作为第一批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产业园区,青岛高新区积极探索典型模式和关键路径,形成了优化源头减污降碳、能源结构变革、数字化赋能等工业“碳中和”路径模式,为率先实现“碳达峰”并超前布局“碳中和”持续发力。同时,加快培育和发展绿色产业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绿色融合。
数据显示,近5年,青岛高新区在保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4.7%、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13.7%的同时,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降低93.4%,氮氧化物排放总量降低30.3%,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费总量下降39.3%,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5.5%。
海克斯康应用的光伏车棚项目可为工厂输送“绿电”,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光伏+”源源不断输送“绿电”
光伏车棚,这一创新的绿色能源应用方式,正逐步颠覆人们对停车场的印象。它将太阳能发电与停车功能融为一体,使停车场不仅用于车辆停放,更能化身为一座高效的“发电厂”,为园区、企业输送清洁电能。
中远佐敦的光伏车棚改造项目于去年11月底建成启用,用太阳能电池板取代传统的车棚屋顶,并配备4台20千瓦充电桩,覆盖24个停车位,可持续为工厂提供绿色电力,助力碳减排。与中远佐敦类似,在海克斯康测量技术(青岛)有限公司,车棚顶上铺设的光伏板正源源不断地为工厂输送“绿电”,大幅减少园区二氧化碳排放量。
“依托5G网络,平台实现了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控制。”海克斯康制造智能大中华区商务运营事业群副总裁詹亚南说,作为国家级绿色工厂,海克斯康还建立了高精度检测装备智能工厂,仅配置5名一线维护人员即可确保200亩园区、5000多套设备高效运转,整个智能工厂工作效率提升超过22%,综合能源消耗下降40%,该公司也获得了全国仪器仪表行业第一张国际碳中和认证证书。
为推动园区企业绿色发展,青岛高新区积极探索“光伏+”模式,加速推进“绿电倍增”工程,园区当前已建、在建光伏总装机容量已达70兆瓦,年发电量可达6063万千瓦时,总体解决了关键性骨干企业的绿电使用需求。同时,间接减少辖区化石能源消费量9800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13万吨/年,并实现电力生产过程不再产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煤灰和炉渣等污染物。
为挖掘节能降碳潜力,青岛高新区还打造了智慧能源中心,通过“GIS+CIM”(地理城市系统+城市信息模型)对区域内的各公共机构、企业、园区进行碳迹追踪,实时统计分析碳排放数据,通过碳排放计算模型算法,精准找出重点节能降碳机构,对重点耗能单位和企业内部耗能单元实施能耗数据采集、动态监控和数字化管理。
产业向“新”向“绿”
根据山东省日前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意见》,山东将主攻全面绿色转型,大力发展风能、光能等零碳能源,加快发展新型储能。在青岛高新区,产业向“新”向“绿”的生机正被激发。
“我们的快充终端单枪最大输出功率240kW,超充终端单枪最大输出功率600kW,理想状态下可实现1秒1公里,全面提升了客户的充电体验。”青岛华烁高科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运营总工程师张心介绍,该产品支持液冷/风冷充电终端,预留叠光叠储接入,全面覆盖各类车型。专注于新能源产品供应,华烁高科在智能物联网、互联网、微电网技术等方面持续研发,并不断拓展应用场景,目前已推出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汽车关键零部件、新能源电动自行车充换电、数字能源、智能电网等系列产品。
同样抢抓新能源发展机遇,专注工业级无线充电设备研发制造的青岛鲁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正聚焦工业机器人、无人驾驶场景的新能源车辆领域开展技术突破。“通过无线充电站点的部署,可实现车辆在行进或短暂停留期间的自动充电。”鲁渝能源创始人李聃表示,无线充电无需精准对接、无人工插拔,可大幅提升车辆运行效率。在李聃看来,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无线充电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艰难爬坡阶段,但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企业充满期待。
立足风电后市场这一细分领域,青岛百恒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专注于风电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经过多年发展,公司主营业务已经涵盖自主研发新产品、技术改造服务、OEM配套业务等七大类,获评山东省“瞪羚”企业等称号。
“主要做硬件和软件的研发。”百恒新能源创始人王仕林说,国内风机新增装机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每年有大量的风机出质保期,进入风电后市场,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机遇。锚定这一方向,百恒新能源先后自主研发了风机偏航软启动系统、工业触控一体机、超声波测风仪、智能温控开关等新产品。公司产品和服务已经销往中国大唐、中国华电、中国华能等30余家大中型风电企业,市场占有率位居省内同行业前列。
协同上下游产业链
推进产业集聚,需要上下游协同发力。除了在应用端布局,华烁高科还积极推动业务向上游延伸,将行业领先的电力电子技术与能量储存、数字技术深度融合,设计推广了数字化智慧光储系统。
“当前主推的是工商业级智慧光储系统等。”张心说,工商业级智慧光储系统利用园区闲置屋顶进行光伏发电,以光伏和储能供应园区日夜用电,利用峰谷电价差来节省园区峰值电费,有效管控电费账单;满足自用的同时,园区还可申请并网进行短期电力交易,实现园区能源系统经济效益最大化;还可作为地方微电网示范项目,带动光伏绿电的推广,助力地方能源体系全面绿色转型。
主控系统是风电产业中的关键一环,但国内涉足这一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2020年8月,道莅智远科技(青岛)有限公司创始人隋振利在几乎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开始控制系统的研发。经过不断尝试,2021年10月,道莅智远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主控系统的风电机组样机成功并入国家电网。
“自主智能控制系统是我们的核心产品,主要应用在风电新能源领域,是安装在风电机内部的核心控制部件,堪称风电机组的‘大脑’,承担着调节机组运行状态、提高发电效率和保障设备安全的多重任务。”隋振利说,在道莅智远研发的“云边端”一体化自主智能控制系统中,主控硬件被安装在风电机组内部,监控平台则位于云端,监控人员在场站的数字化平台上可以掌握每台风机的运行情况。目前,道莅智远已和多家头部能源企业与头部风电主机厂家展开战略及业务合作,并尝试将风电控制的核心技术运用到煤炭、石化等更广泛的领域,以提升国内工业控制的先进性。同时结合青岛市相关产业发展要求,打造全链条的能源控制自主化生态。(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 伟)
责任编辑:王凤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