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空间优化布局研究”课题在青启动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5月14日讯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与青岛理工大学联合主办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空间优化布局研究课题启动会暨策略协同研讨会”在青岛举办。

本课题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中欧利用环境与对地观测改善气候与生物多样性的综合监测研究”国际合作项目五个课题之一。项目团队由中方20家单位和欧方11国的17家单位组成。课题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气候变化应对的模拟优化布局研究,模拟气候变化下重要保护物种和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分布格局,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气候变化应对协同区域。青岛理工大学是山东唯一参与该项目的单位。

启动仪式上,项目首席、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刘亚岚,青岛理工大学副校长郭建锋,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副巡视员吴衍秋分别致辞。刘亚岚强调,要充分发挥中欧双方科研优势,突破空天地一体化观测关键技术,为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治理提供可行的、可推广的解决方案,为生物多样性国家战略与行动计划的实施等提供科技支撑。郭建锋介绍了青岛理工大学发展现状,他表示,本次会议是一次思想的汇聚、智慧的碰撞、合作的启航,期待与各专家深化交流,共同绘就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美好图景。吴衍秋表示,本次会议的召开将为青岛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提供新的契机,青岛将在项目课题实施与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全力支持,努力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气候变化应对的协同治理开辟新路径。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姚晓婧副代表项目组介绍了项目的整体构架、课题设置和主要研究内容。课题负责人及子任务负责人分别就具体实施方案进行了汇报。专家团队在听取实施方案汇报后,认为课题的开展具有必要性、重要性和前瞻性,一致同意该课题实施方案通过评审。

研讨会上,参会人员针对“全球与国家层面的政策框架与治理创新”“区域与地方层面的气候适应与减缓策略”等关键问题,做了题为《三江源雪豹及其同域分布物种的活动规律》《基于生态系统路径应对 :非洲维多利亚湖流域竹子农林复合实践分享》《青岛市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相关工作介绍》《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管理研究实践分享》《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气候变化应对方面的中外政策法规梳理与比较》的报告。

会议期间,项目组专家一行赴青岛森林生态定位站崂山综合观测场查看了野外观测设施等工作情况,详细了解了崂山森林碳汇监测、生物多样性动态调查、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评估等科研工作进展,并围绕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技术应用以及开展崂山示范点建设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青岛理工大学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与优势,统筹资源,搭建平台,与各兄弟单位加强交流合作,在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取得更多创新性成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世锋)

责任编辑:王臻

分享到 分享